特色人物

黃錦明燈籠在傳統和現代中找尋生存之道

【大紀元2011年12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道)步出「秋記」陳伯的店舖,沿半山伊利近街順勢而下,到卑利街,又見一家店,掛滿了各式燈籠。不同的是,此店由30多歲的黃錦明所開,沒有紙紮燈籠,都是大陸來的製品,但卻品種繁多,別具特色。

看上去斯文有禮的黃錦明,是七十後那代人,10年前才20多歲,就接手了西營盤的家族生意,後來更搬來了上環。他的店舖名為「公明行福生祥香莊」,除售賣香燭外,一大特色就是賣傳統燈籠。或許因為年輕的觸覺,他的燈籠店品種特別多,而且各具特色,讓人有愛不釋手的感覺。



雙魚燈籠,趣致得意。(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各色球形燈籠,寫上古詩,是不是有特別的意境?(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問他甚麼燈籠最好賣,他覺得年年都相似,金魚和兔仔都是搶手貨。今年新增幾款特別的動物,比如烏龜、熊貓,還有各式不同色彩的球形燈籠,寫上古典字畫,頗有古風。

「我們賣的都是傳統的,找日常生活的元素去做一些燈籠出來,接近大家的生活圈子,會感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黃先生說。

無論何種圖樣,售價都是小的二三十元左右,大的五六十元。因為價錢便宜,品種夠多,黃先生的客戶大多是公司,一次訂購很多,用來裝飾節日。「蠟燭近年是少了,因為始終不主張用火的,公司有的買回去,電器部工程部會加電燈泡進去。」也有不少散戶或者遊客來買,甚至買到外國去,要的是那種特有的中國文化氛圍。店內還有孔明燈,不過因香港市區禁止燃放,購買的人不多。

現今很少年輕人願意做這類懷舊產業,問黃先生可有掙扎?他答道:「我都不知為甚麼,亂打亂撞,因緣所致做了這件事。」家族生意承繼有人,也都為了糊口,一切都這麼自然。



別緻的中國結(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這款大金魚燈籠最熱銷。(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店內也有售賣傳統孔明燈,不過因香港市區禁止燃放,購買的人不多。(攝影: 祥龍 / 大紀元)

曾經也試過做紙紮燈籠,但現今沒有辦法做下去。「近年都沒有自己做的,因為人手有限和沒那麼多時間,夜晚做到通宵,第二天要開工,是熬不住的,所以全部買賣入貨。」

點燈籠的傳統習俗,還可以堅持多久?「保留傳統習俗,我個人來看,社會是淡化了。好在有傳統的節日,讓我們中國的文化可以代代相傳。但和以前比,是差了一大截,亦都因為社會的進步,多了玩具,所以是一個很正常的趨勢。但傳統的東西始終有文化內涵,這是不一般的亮點。」黃先生在傳統和現代中,找尋到了一條生存之道,所以他做得踏實,而且富有意義。◇

刊於香港《優尚生活》第六期

(責任編輯:澹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