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案

文化課教材(高級):作法自斃

成語故事

【原文】

後五月,而秦孝公(1)卒,太子立。公子虔(2)之徒告商君(3)欲反,發吏(4)捕商君。商君亡(5),至關下(6),欲捨(7)客舍(8)。客舍人(9)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10)無驗者(11)坐(12)之。」商君喟然(13)歎曰:「嗟乎(14),為法之敝(15)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內(16)秦。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17)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秦惠王車裂(18)商君以徇(19),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

【批注】

(1)秦孝公:戰國時代秦國國君,名渠梁。在位二十四年而卒。

(2)公子虔:戰國時代秦國人。秦孝公兒子駟的師傅,反對商鞅變法的代表人物。

(3)商君:戰國時代衛國人。姓公孫,名鞅,或稱為「衛鞅」、「 商鞅」。

(4)發吏:派遣官吏。

(5)亡:即逃亡。

(6)關下:指函谷關附近。函谷關,戰國時代秦國所建,所以又稱為「秦關」。

(7)捨:音社,住宿。

(8)客舍:供往來旅客住宿、休息的旅舍。

(9)客舍人:旅舍主人。原作「客人」,人上無捨字,現依《史記會注考證》本。

(10)舍人:住宿的人。

(11)驗:此指證件。

(12)坐:即連坐,就是一個人犯罪,相關的人都會遭到牽連而受罰。

(13)喟然:歎氣的樣子。喟,音愧。

(14)嗟乎:表示感歎的發語詞。嗟,音接。

(15)敝:傷害,害處。

(16)內:通「納」,交回、送回。

(17)徒屬:指其封邑中的部下。

(18)車裂:古代的一種酷刑,俗稱「五馬分屍」。就是把人的肢體綁於數輛車上,將其分拉撕裂至死。

(19)徇:音訓,示眾。

【故事闡述】

商君,姓公孫,名鞅,戰國時代衛國國君姬妾所生的公子。公孫鞅年輕時就喜好刑名法術之學,因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而做了中庶子。後來,公叔座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公孫鞅繼任國相,但不為魏惠王接受。

公叔座去世後不久,秦國君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徵求有才能的人,想要向東收復失地,重振秦穆公時代的霸業。於是,公孫鞅便西去秦國,靠著秦孝公的寵臣景姓太監,公孫鞅見到了秦孝公,還被重用入秦為相,他並說服秦孝公變更法度,推行新法。

秦孝公因接受公孫鞅的變法主張,積極實施各項改革。新法實施一年整時,太子觸犯新法,公孫鞅為能順利推行新法,依新法要將太子治罪,但太子是國君繼承人,不能處罰。所以,就懲罰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用墨刑(指在罪輕者前額刺字,並染上墨色顏料)刑罰傳授太子知識的老師公孫賈。新法施行的第四年,公子虔又犯新法,被處以劓刑(古代割去鼻子的刑罰)。新法推行實施了十年,沒有人會把遺失路上的財物據為己有,山林間沒有盜賊,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漸漸的秦國走向富強,實力也更加強盛,進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後來,公孫鞅還設計俘虜了魏國公子卬,因而大敗魏國,秦孝公便把於、商十五個邑封給他,封號稱為商君。不過由於公孫鞅變法革新時,執法非常嚴苛,得罪了許多皇親國戚。

秦孝公去世後,秦惠公繼位。公子虔等一班人告發商君想造反,秦惠公派遣官吏捉捕商君。商君逃亡到函谷關附近時,想投宿住旅舍。旅舍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 ︰「商君的法律,住宿的人要是沒有證件,旅舍主人要連帶受罰。」商君長歎了一口氣說︰「唉!制定新法的害處竟到這樣的地步!」說完便離開秦國逃往魏國。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擊敗魏軍,不願收留他。商君想到其它國家,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來魏國,不送返,不可以。」於是把商君送回秦國。

商君再回到秦國後,便潛回自己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下發動封邑中的兵隊,向北進攻鄭國以尋求出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並在鄭國黽池把商君殺死。之後,秦惠王還把商君五馬分屍示眾,說︰「不要像商鞅一樣圖謀反叛!」於是就把商君全家誅滅。

所以,「作法自斃」這句成語就是由此演變而來,是說立法的人因自己觸法而自害,即比喻自作自受。

【討論】

(1)商君為什麼要嚴懲太子的兩位老師?你有什麼看法?

(2)你認為自己是守法的人嗎?現今社會上有法律規範人的行為,但為什麼有些人還是有法不依要做壞事?請說說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他身為官員卻因一己私利而貪贓枉法,終有一天會作法自斃。

例:他隨便的誣陷別人,現在一個朋友都沒有,真是作法自斃。

【相似成語】

作繭自縛;自作自受;咎由自取;玩火自焚

【課後時間】

「作法自斃」及「作繭自縛」都是因為做了某事,反倒使自己不利的意思,請說說這兩個成語如何分辨?並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

「作法自斃」有滅亡、受害的意思,用語較重。

「作繭自縛」有陷入困境的意思,用語較輕。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