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案

文化課教材(高級):言忠信,行篤敬

【原文】

子張問行(1)。子曰:「言忠信,行篤敬(2),雖蠻貊(3)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3),行乎哉?立則見其參(5)於前也,在輿(6)則見其倚於衡(7)也,夫(8)然後行。」子張書諸紳(9)。(《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註釋】

(1)行:音「型」,能行、行得通。

(2)言忠信,行篤敬: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

(3)蠻貊:貊,音「莫」,北狄。本指南蠻、北狄,後比喻四方未開化的民族。

(4)州裡:古代二千五百家為州,二十五家為裡。州裡為舊時地方行政區域州和裡的合稱,泛指地方鄉里。。

(5)參:古音「森」,列,顯現。

(6)輿:音「魚」,車。

(7)衡:置於車轅前端的橫木。

(8)夫:音「福」,發語詞,表提示作用。

(9)紳:古代官員、貴族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語譯】

子張問怎麼做才能行。孔子說:「說話忠實誠信,行為篤厚敬慎。雖然到了四方未開化民族的國度也能行。說話不忠實誠信,行為不篤厚敬慎,雖然在自己的鄉里,能行得通嗎?站著,彷彿看到「言忠信,行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倚靠在車轅前端的橫木上,念茲在茲,這樣才能行。」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

【研析】

言行受人的思想意識支配,所以言行也在表達、反應人的思想意識。思想意識中,「言忠信,行篤敬」的記憶如果很深刻,念茲在茲,言行表現自然會帶有「忠信」、「篤敬」的強烈信息,人們明白的一面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是可以認同的,那自然能行。「忠信」於什麼?「篤敬」於什麼呢?那就是正神們護守著的正法正道,人的言行如果也能遵循正道,那神都可能會庇佑著人,盡量為人開路,表現出來的就是人做什麼都比較順利、能行。

那為什麼君子還會遭受阻礙和窮困呢?是不是君子也必須不斷地昇華?「言忠信,行篤敬」的功夫還有層次深淺的不同,道德標準也要越來越高,心性還有不足之處,還得有提高心性的條件和環境。如果神在護佑著善良的人,有序地安排著願意遵循正道的人他們的人生道路,那個歷練過程、成熟的過程,當然也就包括思想、言行要合於正道,合於更高境界的標準,所以心性必須不斷地提升,方方面面都要提升上來,最終才能達到返本歸真的目的。

【延伸思考】

1、古人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他們知道天意、天象、天理不可違犯,具體說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人的思想、道德觀念、言行如果不能符合上天給人的規範,就會招來天災示警、懲罰、報應?自己如果不順應天理,將可能為自己帶來厄運。

想想看:人心道德敗壞的時代,如果你是良心未泯的人,你會感受到人類將面臨的危險,這時你將怎麼挽救那些處於危險而不自知的人?思想觀念沒有轉變,心中沒有良善的本性,可能得救嗎?

2、現在有很多人不相信有神,也不相信人做壞事會有報應,所以不注重道德,製造了很多個人和社會的問題,他們思想上的不相信,使他們找不到問題原因,使人類面臨重重危機。

想想看:人們思想中,那些不信神、不相信因果報應的致命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正統文化中並沒有這些致命的觀念,那麼請找找看,現代人最推崇什麼?最致力於什麼?是不是科學?科學是不是帶來和形成這些致命觀念的根源?科學是人類的正統文化嗎?

【閱讀資料】

聖賢君王順天行

在浩瀚五千年的中華文化中,聖賢明君的故事歷代都有。在史書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在賢君的年代裡,一國之君不僅具備了聖賢的特質,而且大地風調雨順、文化繁榮,人民則是生活富足而安樂,更是把君王當作是天子一樣的尊崇與愛戴。

中國最古老的君王中,例如:伏羲、黃帝……等都是會觀察天象的。甚至是易術的高手。

《易經.系辭上傳》:「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像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可見這些聖賢君王是從天體的運行當中看其規律,看天體變化中所對應到人世間事由的一切原理。同時遵照天授人道來規範自己的品行並導訓臣民。並且,這些名君用古人所留下的智慧與文明,例如河圖與洛書,來治理國家,甚至傳給後代君王。漢朝的劉歆就認為伏羲氏根據河圖而畫出八卦,大禹依據洛書的原理而表達出治理國家的大法。

當人能順天意而行時,天授於他神力。人逆天意而行時,天將降罪於他使其得到懲罰。例如:在堯的年代裡,洪水經常氾濫,讓堯感到非常的困擾,但又不知有何賢士能夠解決。最後,鯀在四方諸侯的推薦下擔任了治水的職務。可惜鯀違背了水往下流動的本性,採用堵塞的辦法。因為嚴重違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理,使天帝為之震怒。而鯀也因為不能順應天道被誅於羽山。後來舜命鯀的兒子大禹治水,由於大禹能夠順應天地人之理,順應水的流動規律、採用疏導的方式治水,於是上天就把天地運行與凡間對應的洪範九法傳給了他,他就按天帝所賜大法的道理把國家管理得井然有序。

可惜,人們往往會忘記了先祖的經驗與教訓,違背了天意。夏朝末年的幾位皇帝,例如孔甲、夏桀,不但不再順天應人,反而是好方術鬼神、以我為尊、暴戾無道。最後不但天災連連,還因而喪國。所以繼起的商朝文化,從帝王至庶民無不敬天畏神。直至商末,儘管紂王資質聰明、勇武過人,可是他不但淫亂無道,而且非常不敬天,以自我為大 ,自稱自己的命就是天命。如此不能順天應人的結果,使得百姓生活疾苦,連天地都因此而撼動。

歷史上,在帝王中的聖賢之王都具有敬天之心、厚民之德,就像商湯不但是個能敬神的人,而且還具備著可以為全民承擔一切罪業的大德,所以上天才會安排他來推翻夏桀。而取代紂王的周武王也一樣擁有敬天的心,所以不稱帝,而降稱為王。因此,他那愛民敬天的大德受到了百姓的愛戴。除了討伐了商紂之外,周武王寬宏大度的胸懷還釋放了商紂的賢臣箕子,並且虛心地請教箕子治國之道,於是箕子便把上古的聖賢明君大禹為何能夠得到洪範九法的原因告訴了周武王。這一段歷史更是受到後人相當的尊崇。

聖人尊敬上天,順應天道,凡事為民為他人著想,他們可以為了人民廢寢忘食、甚至犧牲生命。所以,上天也就給予他們身為帝王之尊的榮耀。同時他所統治的國度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江山長久。相反,歷史上的暴君為私為己,自以為是,唯我獨尊,逆天理而行。其結局是天降罪於其身,天降災於其地。國亡民反,不得善終。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