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各國威嚴寶座齊聚法國凡爾賽宮

【大紀元2011年05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心慈法國報導)來自世界各地的五十個威嚴寶座在2011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間齊聚世界最著名的宮殿法國凡爾賽宮。其中神佛雕像有釋迦牟尼像、耶穌基督像、佛像、觀音菩薩像等,神職人員如聖彼得、教宗等,同時也彙集來自歐、亞、非、美洲等各國王位寶座,紫檀乾隆寶座也在其中,觀眾可以一飽眼福。

展會所傳遞的信息

凡爾賽宮館長、法國前文化部長讓-雅克•阿亞貢(Jean-Jacques Aillagon)認為展覽在凡爾賽宮舉行有著特殊的意義,他說:「這裡是君主制的代表,也是我國最權威的宮殿之一。我們想邀請市民通過所有文化反映的共性,共同思考當時這裡的君主統治及凡爾賽宮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凡爾賽宮行政長貝爾多尼爾(Denis Berthonier)表示:「王位是權威的象徵,自古獲得的途徑只有三種而無其它,天賜王權、人民選舉或聖賢授予。行使主權必須是權威和權力兩種因素的結合。如果是正當的權威行使權力,最終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我覺得目前西方在重新發現這種權威,至少從展會中我們有機會重新發現這種概念。威嚴寶座展在西方乃至世界是第一次展出。」



明代陶瓷觀音像(1368-1644)(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唐朝佛像 (618-907)(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耶穌基督(1203)(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展會亮點

館長介紹達古波特(Dagobert)寶座是七世紀法國君主制以來最古老的寶座之一,而拿破侖和俄國沙王保羅寶座及北京故宮乾隆皇帝的寶座都是展會的亮點。

行政長說:「在中國最具盛名的乾隆皇帝寶座在故宮的位置是按照宇宙的秩序及大小排序,且被放置在世界的中心。」



教宗庇護六世(1717-1775-1799)寶座,天使加冕登基,

威尼斯木雕鍍金。(攝影:易恆/大紀元)



寶座背部雕刻(攝影:易恆/大紀元)



寶座右腿(攝影:易恆/大紀元)



教宗庇護七世Sedia gestatoria寶座(1800-1823)(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諾森教宗十世寶座(1644-1655),木製鍍金,

絲絨和金線。(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展會所傳遞的信息

當問及展會所傳遞的信息,凡爾賽宮行政長Denis Berthonier表示王位是權威的標誌,天賜王權。館長表示,我們想邀請市民通過所有文化反映的共性,共同思考當時這裡的君主統治及凡爾賽宮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人類思考及使相同的符號來表達同樣的東西,即使在今天,政治或宗教當局還在用已被人類使用千年的信條。

寶座簡介

教宗庇護六世(Papa Pius VI)寶座,於1775年至1799年擔任教宗、天使加冕登基,威尼斯木雕鍍金,寶座背部、腿部都有鍍金天使木雕縈繞。同時展出的還有教宗庇護七世(Papa Pius VII)寶座。談到庇護六世和七世兩位教宗,歷史上都和拿破侖有關,拿破侖任第一執政時攻打意大利諸國,教宗庇護六世於梵蒂岡下令將拿破侖革除教門。庇護七世被迫為法蘭西第一帝國帝王拿破侖一世加冕,但登基大典時王冠被拿破侖奪走,並且自行為自己及王后加冕,庇護七世視之為奇恥大辱。1809年拿破侖進攻維也納,吞併教宗國屬下各邦,庇護七世宣佈再次將拿破侖革除教門。



法國Dagobert國王寶座(1081-1151),青銅豹裝飾座腿,

座身為鏤空雕刻裝飾。(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西班牙國王查爾斯三世寶座(1716-1759-1788)

(攝影:易恆/大紀元)



拿破侖加冕王位,背景拿破侖加冕油画-雅克路易斯大衛

(1748-1825)(摄影:易恒/大纪元)



拿破侖加冕寶座大翅膀獅身人面像扶手(攝影:易恆/大紀元)

金線絲絨和木製鍍金的諾森教宗十世寶座(1644-1655)、獅身大翅膀人面像扶手的拿破侖加冕寶座、俄國沙王保羅一世王位(1754-1801)、巴黎普魯士使館王位(1835 -1887)、波蘭國王(1764-1795)斯坦尼斯瓦夫二世(Stanislas-Auguste Poniatowski)寶座、1759年登基的西班牙國王查爾斯三世寶座。大概在1861的泰國王家轎,可以移位在駱駝或大象背上並可配遮陽傘,體現出遊時王室的威嚴,轎身用蓮花瓣點綴,底座用泰國寺廟和宮廷古建築雕塑裝飾。



乾隆寶座(1711-1799)紫檀(攝影:易恆/大紀元)



俄國沙王保羅一世王位(1754-1801) (攝影:易恆/大紀元)



俄國沙王保羅一世王位(1754-1801) (攝影:易恆/大紀元)



王家轎可以移位在駱駝或大象背上1861–?

(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泰國Inthawaroros Suriyawong王子天蓬座二十世紀初,猴子與惡魔戰鬥

的故事木雕裝飾底座。(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俄羅斯尼古拉二世王位1896(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巴黎普魯士使館王位(1835 -1887) (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波蘭國王(1764-1795)Stanislas-Auguste Poniatowski寶座 (1732-1798),

木製鍍金。(攝影:王心慈/大紀元)



路易菲利浦國王寶座(1837)(攝影: 易恆/大紀元)

淺談中法傳統文化

談到中華傳統文化時,法國前文化部長自豪地說:「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產生了非常先進的思想、藝術和建築的傑作,我認為法國非常關注文化的重要性,中華文化特別重要。通過展覽十四世紀、十七世紀佛像、十八世紀的乾隆寶座,我們能找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他是頭等重要的文化動力,也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凡爾賽宮館長,法國前文化部長Jean-Jacques Aillagon

(攝影: 王心慈/ 大纪元)

凡爾賽宮行政長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東西很多,我被深深吸引,這是真正的完美,這需要非常完備的精心準備和艱辛的努力工作。這不是一時衝動的結果,而是真正地準備週全的東西,並在此苦修,這使我真正的欽佩。」



凡爾賽宮行政長Denis Berthonier(攝影: 易恒/ 大纪元)

當問及法國傳統文化,凡爾賽宮行政長說,凡爾賽宮就是法國傳統文化的極好例子。「我們法國有視覺二進制:要麼喜歡現代文化,要麼喜歡古代文化,我們總是在選擇,而真正的承傳需要瞭解過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現在和未來。面對今日的法國,回歸傳統文化我們還不知道該怎麼去做,但對於其它文明,我認為中華古文明、日本古文明,這種圓容的文明才是真正的財富,可以保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