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之間

家園溝通

這個月,我受邀到國姓國小演講,演講的題目是「家園溝通」,一開始我先詢問在場的所有園所長及老師,現在的園所經營比起十年前是更複雜還是更單純,老師們都異口同聲的說「更複雜」,我再問:「若想像未來的十年來跟現在比較,未來的園所經營跟現在比較會更複雜還是更單純?」老師們又說「更更複雜」。

我接著問:「為什麼?」有園長就說,從前的幼稚園的主要業務是幼兒托育,現在是幼兒教育,過去是多子化,現在是少子化,父母更將孩子當成寶貝。因此,一旦孩子在園內受到傷害,不是上法院,就是上媒體。

舉例來說,近年來新聞報導中出現愈來愈多有關幼稚園的負面新聞:幼稚園的設施不當讓孩兒摔斷手、孩童之間嬉戲過頭導致受傷,而老師卻未能及時發現,老師對孩童的懲罰過當,以及老師嫌孩童太吵而以膠帶將孩童的嘴巴封住……等等。

很多園所的老師表示,他們到目前還搞不清楚為什麼。其實,這些事情都不是個案,畢竟,我們的社會環境確實在改變,與其說園所老師的專業愈來愈提升,不如說家長對園所老師的專業要求愈來愈高,要求愈高期待也愈高。

根據統計,家園衝突的事例中,最常見的就是孩子在園內摔倒受傷,老師沒有發現而是家長帶孩子回家後才發現,接著家長通常會先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有沒有告訴老師」,倘若孩子年紀小不懂事,不會瞭了解家長詢問的問題,這時候如果孩子亂說一通,雖然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可能是害怕媽媽罵,也可能指的是別的事,這時候家長就很容易誤會園方未能善盡照顧孩子的責任。

如果家長不懂得溝通的方式,可能先用暗示的方式來說,也有可能根本就不溝通,直接一狀告到園所長、教育局處等主管單位。而上述這些方法根本無法解決衝突的問題,園所老師也只能提升敏銳度、小心注意家長所釋放的絲毫訊息。

如果說家園溝通都只是園所老師們的責任也不對,很多時候需要進一步學習的是家長。在教養的工作中,絕大部份分的家長會做的只有養而沒有教。教的責任,最後常常落在老師身上。

例如:老師教會孩童穿鞋子、上廁所、分類收拾、幫忙家事等,可是很多家長卻因為孩子還做得不像大人一樣完美,而直接介入孩子的練習,甚至不讓孩子自己學著做,這時候園所反而應該透過親師座談或私下約訪來跟家長溝通,告訴家長孩子的進步與對待方式,唯有在雙方相互搭配的過程中,才能共同創造優質的教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