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藝術教育加值 台學生應瞭解市場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1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2日電)台灣努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但學者專家認為,台灣的藝術教育著重於理念和技巧,不瞭解行銷市場,與產業脫節。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今天出席政治大學舉辦的「高等教育論壇—文化創意」,致詞時不斷強調,大學不能只靠政府補助,一定程度的「商業化」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尤其是文創領域,更要加強產學合作,將成果轉化為商機。

法藍瓷總裁陳立恆表示,近10年來的年輕人,對設計很有想法,但對市場不瞭解,因為學校的教授也不是很瞭解,培養不出能與產業接軌的人。

陳立恆說,他剛出社會時,每天都會花時間逛藝品店,猜每一個藝術品的價錢,一開始很容易猜錯,必須不斷修正。他練習了不下數萬次,看了幾萬個藝術品的「屁股(指標示價錢處)」,慢慢培養出對市場的敏銳。

除了瞭解產品的價值,也要懂得顧客的心理。陳立恆說,逛大賣場的人,會一直挑斤減兩、比對差價,但逛精品店的人,往往是幾分鐘就下訂單,甚至連價格都不看。

陳立恆認為,藝術創新是實踐價值過程中的產物,成功勢必涉及行銷、大量複製、產業化,「而我們的藝術教育,總把人教得酷酷的,不喜歡別人複製自己的東西。」

陳立恆建議,藝術教育不能只培養「藝術家」,也要培養「設計師」。藝術家可以很自我,設計師卻要「無我」,要站在顧客的立場,設計出別人想要的東西。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是創意產生價值的方式。

對此,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有不同的想法,他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藝術可分為核心「純藝術」及「應用藝術」,兩者並不排斥,核心掌握住,進一步追求加值不難。

朱宗慶說,曾有雜誌把北藝大和國內某個設計學院做比較,最後發現「無法比較」而向他道歉。設計學院強調從需求發想,用創意為藝術加值,但藝術教育還是不能忽略「核心」,「不然台灣永遠只能做代工。」

朱宗慶認為,現在台灣談到藝術,就想到「產值」,但基礎、累積的工作還是有人要做。何況藝術人才不見得要賣藝術,他們追求真善美的執著,在過程中不斷遭遇困難、不斷尋求突破的精神,也能適應各行各業。

政府近年致力推動文創產業,希望開創台灣下一個金雞母。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更多跨領域的人才,藝術家不能關在小房間裡孤芳自賞,也要懂得行銷和人際溝通,瞭解市場需求及顧客心理,肯接受批評、肯為作品貼上價格標籤。

然而,在追求加值的路上,也不能斷了根,台灣數十年來累積的藝術教育基礎,也有一定的保存價值,不能全盤否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