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風聲緊」 美前駐華大使洪博培被拒入大陸演講

人氣 2

【大紀元2012年10月19日訊】中共十八大在即,全國各地警戒狀態前所未有。北京維穩安保形勢日益緊張,軍隊、武警已進入戒備狀態,街頭警察、便衣林立,天安門周邊地區更是戒備森嚴。

日前,中共公安部部長孟建柱、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誓言要把京城打造成「銅牆鐵壁」。前美國駐華大使和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洪博培近期也被北京取消入境許可。

美前駐華大使洪博培被拒入大陸

《外交政策》10月17日報導,洪博培本來計劃九月份在上海的「世界貨幣展示」上發表演講。但是他的簽證申請遭到中共政府的干預和阻撓。北京告訴組織者不要邀請他。洪博培說, 我本來應該上個月做一個演講,但是他們取消了。

洪博培表示,他喜歡批評中共政府對待自己國民的方式,這對中共當局來說太有風險,因為它正在準備十八大權力交接。洪博培說:「為甚麼(被拒)?因為我談論太多關於人權和美國價值觀,他們知道這個,在領導層換屆的時刻,對他們來說是十年來最大的事情,他們不想前美國駐華大使說一些讓他們不得不回擊的東西。」

19日,洪博培辦公室在一份簡短聲明中指出,這位前州長的演講邀請,由於政治原因被撤銷。

2011年4月6日洪博培在上海以美國大使身份發表最後一次公開演講時表示,中國一直在不公正地拘捕和囚禁知名異議人士。(ChinaFotoPress/Getty Images)

十八大前「風聲緊」前所未有

11月8日,中共將召開十八大會議,警備風聲越來越緊。有消息稱,中共全面啟動最高級別警戒,軍隊、武警進入戒備狀態,所有軍官在十八大會期停止休假。消息說,這很像要打仗。

消息還稱,中共已要求中共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在十八大會議期間,非緊急情況不得出國訪問和旅行。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有關要求已經落實到基層,領導幹部甚至不得前往港澳台。

孟建柱郭金龍親自佈置 北京安保工作進入「決戰」

《京華時報》報導稱,10月17日,北京市紅十字會召開十八大安全維穩和服務保障工作會議。據介紹,十八大期間,所有工作人員將停休,實行24小時值班制。每天130個急救站、600多名工作人員、200多輛急救車將全部在崗。同時將在天安門、午門、奧林匹克公園、鳥巢水立方等10餘個重點敏感地區增加急救車輛。

10月16日,中共公安部長孟建柱親赴北京市公安局開安保誓師大會,這標誌著北京安保工作進入「決戰階段」。今年6月,孟建柱曾強調,要舉全警之力,確保十八大安保萬無一失。

孟建柱強調稱,十八大安保工作是公安部門的「首要政治任務」,還要安保工作把北京築成「銅牆鐵壁」。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也稱,北京堅決防止發生影響十八大重大政治事件、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大規模群體性事件和個人極端事件。

北京約2萬武警進入二級戰備

據外媒報導,北京的安保處於最高警戒狀態,約2萬武警已進入二級戰備,武器彈藥出庫,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狀況。同時,中共對十八大准常委的保安也升格到「一級警衛」。

在中國各地也陸續召開了十八大維穩部署會議,除北京要全城動員,中國所有的城市都從9月下旬進入全力維穩的實戰階段,確保在十八大舉行期間的穩定。從8月8日到9月4日,北京已舉行三次安保部署會。

安保動用北斗導航

10月18日,中共官媒報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把500套北斗定位設備捐贈給北京市公安局,安裝在一線巡邏車和通信指揮車上,為11月將舉行的中共18大安保提供技術保障。

據稱,這套系統可有效提高警務車輛定位能力,保障在特殊情況下定位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北斗的短報文(類似手機簡訊)功能,可實現各級指揮部門之間資訊通信,為應急情況下警情指令上傳下達提供可靠手段。

十八大「保衛戰」長達248天

進入2012年後,死保18大召開是中共頭等政治任務。來自北京的消息稱,國務院及中央軍委連下兩道命令,調動12萬軍力保衛北京。

8月中下旬,中共北戴河會議剛結束,北京開始啟動了18大的安全保障工作,成立中共18大安保監督保障指揮部,維護北京治安,除了限制訪民上訪,38軍荷槍實彈攔截數千名上訪復員軍官外,當局已經驅走了北京百萬暫住人口,被學者認為這真是中國五千年來的「奇景」,人民成了中共的「假想敵」。

9月底,北京的安保處於最高警戒狀態,約2萬武警已進入二級戰備,武器彈藥出庫,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狀況。同時,中共對十八大准常委的保安也明顯加強。機場、列車的安檢級別提升。從9月22日起,北京提升至一級保衛。

在進入一級保衛期間,西藏、新疆實施二級戒備,全國28個地區的直轄市、省轄市、特區及重要港口、機場、工業科研基地等實施三級「保衛」。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時代:十八大前夕 馬克思和毛澤東「銷聲匿跡」
中共2012龍年大凶 政治醜聞接踵而至
中共令十八大幹部不許出國 安保頭目是謎
十八大後中央書記處中三大部的「一把手」或並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