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

兒時記趣 扯鈴的「迴」憶

記得童年時,雙手上下抖動細棍撐起快速飛旋的扯鈴嗎?那嗡嗡聲迴盪起多少兒時回憶。在過去,不論是農閒、廟會或趕集,男女老幼都能一鈴在手。現今,扯鈴因其小巧的造型、簡單易學,除了娛樂之外,還有強健體魄的效果!

扯鈴流傳已久,但記載卻十分少,只在坊間叢書記有「扯空竹,逢廟集,以經抖響,拋起數丈之高,又以繩承接,配合各種身段表演」。明代的《帝京物紀卷上》內有一首歌謠:「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展兒,打拔兒。」所謂的「放空鐘」就是扯鈴。

扯鈴是從古時「空鐘」發展而來,明代《帝京景物略》就記載:「空鐘,玩具名,以竹木製,兩端具二圓盤中,有橫木,以繩扭搭而抖轉,即嗡嗡作響,益稱風箏、地龍或天龍。」中國的民俗技藝,以往在雜耍表演中,有耍、變、練三大技藝;「耍」是耍罐子,「變」是變戲法,「練」是練扯鈴,可見扯鈴在中國的民俗技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8世紀扯鈴傳入英國之後,霎時讓英國人迷上這個特別的小玩具,他們稱它為「兩根棍子上的精靈」。近幾年,民俗技藝已重新復興,舊時童玩也發揚光大;時至今日,扯鈴依舊長存,並進一步流傳於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