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

眉目都從妙筆勾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產於中國江蘇無錫的惠山附近,是無錫「三大」著名特產之一,以其造型簡練、色彩豔麗、形神具備的獨特風格而久負盛名。

惠山泥人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明代發展到鼎盛階段,明末清初開始出現了專業性的泥人作坊。明代文學家張岱的《陶庵夢記》卷七(愚公谷)曾有記述:「無錫去縣北五里為銘(錫)山,進橋,店在岸,店精雅,賣泉酒……泥人等貨」,這是目前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查考。

惠山泥人取材於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米以下烏土,土質細膩柔軟。(Getty Images)


惠山泥人乃是取材於惠山東北坡山腳下離地面約一米以下烏土,其土質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乾而不裂,可塑性極佳,非常適合「捏塑」之用。早在北宋照寧七年,蘇軾途經無錫,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詩句。

惠山泥人題材豐富,技藝精湛,唯妙唯肖,匠人特別重視彩繪,有所謂「三個坯子七分畫」之說。泥人產品經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分「粗貨」與「細貨」兩類,「粗貨」為泥人、石膏工藝品,用模具成批生產,量大、價廉,大多以喜慶吉祥題材為表現內容,其造型粗獷簡潔,色彩明快,揮灑寫意,形神兼備;「細貨」為手捏泥人,構思雋妙,做工精細,屬泥人精品,這類作品主要取材於傳統的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民風民俗,人物塑畫生動傳神,色彩色調秀麗明雋,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惠山泥人起源的傳說

惠山泥人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泥人業供奉的祖師是戰國時期的孫臏。據說,戰國時鬼谷子收了兩個徒弟,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戰國時期大軍事家,一個叫龐涓,一個就是孫臏。龐涓妒惡孫臏,用計割去了孫臏的雙膝,使其無法行走。孫臏逃到吳國,流落在惠山一帶,捏了不少泥人、泥馬來研究破龐涓五雷陣的佈陣新法。

後來,孫臏到齊國為將,在與魏國一次作戰中用在惠山研究的戰法大破五雷陣,殺了龐涓。從此,孫臏捏泥人的技藝在惠山民間傳了下來,孫臏也就成了惠山捏泥人的祖師爺。

另有一種傳說較廣的起源是元末明初大政治家、軍事家劉伯溫首創了惠山的捏泥人。當時朱元璋開國,建立明朝。有一日,朱元璋派軍師劉伯溫出外查勘。到了惠山,劉伯溫發覺有王者之氣,惠山又是龍山,恐怕再有帝皇出世,將不利於明王朝的統治。

於是,他就教老百姓在惠山腳下挖土取泥,捏製泥人以出售換錢。有的將山土製成武將、有的捏作皇帝,以此破惠山風水,讓無錫只出泥皇泥將,再不能出顯達權貴的人物。沒想到,他這樣一來,給世人留下了精美絕倫的惠山泥人,造就了一批擅長創作惠山泥塑的民間藝人。

大阿福的傳說

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是「大阿福」。泥塑大阿福頭綰雙髻,笑容可掬,赤足盤膝,懷抱異獸,嬌憨稚氣,令人喜愛。傳說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帶有四隻怪獸橫行,即毒龍、惡虎、臭黿和刁馬,經常傷害人畜,踐踏莊稼。後來,有個天神「沙孩兒」化名阿福入山與四怪搏鬥,四怪被除,阿福亦因流血過多,離開人間。

為了紀念「沙孩兒」,人們用惠山的黏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兒」形象,取其鎮邪、降福之意。後來,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地加工創造,這個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藝術形象,便在人們心中活了下來。

惠山泥人是泥人藝人們幾百年來保留傳統、不斷創新孕育出巧奪天工、燦爛絢麗的民間藝術文化。惠山泥人以其獨有的造型飽滿、線條流暢、色彩鮮豔、情趣盎然的藝術風貌,頗受各界人士的喜愛,不愧為最富有東方神韻的雅俗共賞的中國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