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

談「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這是中國文學中很普通的詞彙,品評人物時常用,但為什麼非要是德高、望重呢?不是權高望重?錢多望重?才高望重?當然,這就是中國神傳文化最根本的內涵,重德!

細看傳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如果只能用兩個字概括的話,那就是「道德」二字。道是道理,德指德行。道講的是理,而德強調的是行。

中華文化中教導如何做人,以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無非都指一個德,也就是在不同階層做一個好人的標準。而縱覽二十四史,爾來他往,潮起潮落,各類風雲人物如過江之鯽,但真正能讓人敬重懷念的也只有高風亮節、道德淳厚之人。

「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萬世師表孔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忠義兩全的關羽、謙讓寬厚功成不居的郭子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完人范仲淹等。這些人物,之所以萬古流芳,並非功業震爍古今,是因為他們都擁有淳厚的道德。

而有些很有本事很有才能的人,因其道德的瑕疵或低下,千古之下仍被人詬病、唾罵,如秦朝宰相李斯、如隋煬帝楊廣、如大奸臣秦檜(大書法家,今宋體字代表人物之一。因其投降賣國陷害岳飛,甚至後人在書法上連提都不願提他)。

談起德高望重,現在人都快把它當成一個恭維獻媚的詞了,望重已經快與德高沒什麼相干了。可是追根溯源,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德高是望重的關鍵因素之一,沒有了高德,單純的重望那只是金錢、權力、才能的魅力而已。

真正最美好的世界是,人因道德高尚而備受尊崇而聲名遠揚,社會因崇尚道德而穩定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