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

彩繪生活(233)赤峰街的回憶

上個月,畫友在臉書速寫社團分享「赤峰街走畫」活動;原來,赤峰街的風貌改變不少,附近中山捷運站興建,連帶周邊巷弄也進駐一些風格獨特的文創小店︰像手作物展售教學、賣咖啡輕食小館、有機食品與手作烘焙……等。每逢假日絡繹不絕的遊客在赤峰街裡穿梭,一股「文青風」就這樣瀰漫開來,讓赤峰街原有的老舊街景改頭換面,成了觀光景點。

霎時讓我想起,曾經在赤峰街的小巷弄裡住了8年的光陰。1987年夏天,我工作的地點在附近的承德路上,那時老大讀國小、老二還在念幼稚園,為了接送孩子方便、又能節省職業婦女的寶貴時間,一家4口便在赤峰街35巷租屋居住。

記憶裡的赤峰街很短,街面也很狹窄,是夾在南京西路與民生西路之間的老舊街道,看起來就像穿越繁華台北大街的幽靜小巷一般。街道兩邊的商家多屬老舊的汽車修理、 電子音響與傳統的小型印刷廠,偶爾會發現一兩家沒啥佈置、燈光幽暗、店面擁擠的吃食小鋪散落期間。晨間或傍晚時分,會有一兩個賣菜的小販,固定在「建成公園」邊擺攤,讓這一帶的居民買菜,不然就得到較遠的「中山市場」了。

我平日最常採買的地方,是公司附近的蘭州市場,多半利用午休時段外出採買,不然就利用晚飯後,散步至赤峰街靠南京西路那頭的力霸百貨地下室超市選購。職業婦女最辛苦的地方,就是每天下班回家還得煮飯燒菜,並要準備好孩子第二天的便當菜色。我非常喜歡去超市買分裝好的生鮮食材,這樣可以省下切洗的時間,回家料理很方便,份量剛好又經濟實惠。

當然有時因緣際會,偷懶一下和家人一起上赤峰街唯一的「興旺自助餐」報到,「自助餐」是當時我們家外食的最佳選擇,畢竟平價消費,菜色多樣的魚肉、蛋白質、和各種青菜豆類,讓孩子營養均衡。

而自助餐吃膩了,會到35巷尾端靠南京西路的廢棄鐵道旁,吃熱炒店的炒合菜。店裡的沙茶牛肉空心菜、和蝦仁蛋炒飯是我們一家每回必點的美味。熱炒店是低矮的鐵皮屋,也沒個店名或招牌,倒是緊緊挨在掛著大招牌的「龍鳳大旅社」旁邊,所以每回要去熱炒店,我會開玩笑的和孩子說:「今天要去龍鳳大飯店吃飯哟!」兩個孩子馬上開心的拍手叫好。

至於早餐,每天都是一早鬧鐘將我喚醒後,先簡單的梳洗再下樓到赤峰街唯一的一家「福美麵包店」選購麵包牛奶回家。當年還沒有24小時的便利商店,只有傳統的小雜貨店和麵包店,或是晚上出來穿街走巷沿途叫賣的麵包車。

一早走進小小的麵包店會給人一種溫暖的幸福感,這和我從小愛吃麵包有極大的關係。記得女兒讀小一那年,有一晚我帶她去麵包店,讓她自己挑選隔天遠足要帶的餐點。沒想到多年後她才告訴我這個小秘密:原來她那晚興奮莫名,一想到隔天一早能吃到許多好吃的東西,小小年歲的她竟然開心的無法入眠,感覺自己睡睡醒醒的沒睡飽,害她遠足當天毫無興致下車玩樂,只想待在遊覽車上補眠!

前幾日,趁家裡小館公休,我約好友一起上赤峰街喝咖啡,那天上午心情極好,步履輕快的從承德路穿越建成公園,發現從前的小公園擴建後變得好大!從過去住的35巷尾,往旁邊南京西路25巷沿街巡視過去,就有好幾家咖啡館營業……果真景物全非,以前這條路上幾乎沒有做生意的商家,只有住家的圍牆和我打招呼。

1995年底搬離赤峰街後,我沒有再回來過,重新認識赤峰街的現在,發現過去的麵包店不見了,多了一家便利超商,而常吃的那家自助餐店居然還在!名字一樣、店家的地點位置改變也變得更寬敞,不知是否由原老闆營業啊?

有時候不禁想:每個人的心底總有一段段的記憶,這些記憶雖然埋藏在心底,未曾走遠也沒忘記,只是一時之間想不起來吧!我對赤峰街的回憶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