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粵語保留古漢語特色

人氣 659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孫青天香港綜合報道)嶺南文化源遠流長,而粵語則被視為廣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份。粵語音韻複雜,相對其它方言,較難學習,然而溯其根源,可尋至中古乃至上古漢語,因而它在中國各個方言系統中,被視為與古代華夏民族語言的關係最為直接。

近年港府推行「普教中」,引起社會強烈反彈,認為當局有意消磨粵語文化,但同時,民間「保育」粵語的聲浪,卻因此而起,部份保育人士認為,相對普通話,粵語與古代漢語的聯繫更為直接。

根據辭書《辭源》所載,「粵」字與「越」相通,而粵語,則被不少人認為是古代百越族所操的語言。但是,有文獻指此類說法並不準確。根據珠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粵語學者羅康寧的說法,粵語雖有「百越遺風」但主要來源則是中原「雅言」。

他指,自秦朝南方百越之地被征服後,大量原六國的逃亡者、「贅婿」(入贅女家的男子,秦漢時地位等同奴婢)、「賈人」(商人)被發配至嶺南開墾,有關人等交流時,時用中原「雅言」,但由於使用人數不多,因而未能大面積傳播。直至兩漢時期,中原政權征服嶺南民族,設漢人地方政府,因而當時的官方語言(雅言)漸漸得以通行。

粵語形成之初,與中原語言並無甚大差異,直至「五胡亂華」後的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令當地的語言改變。但由於當時南方仍由漢人主政,因而由當時中原語言所演變的粵語並無太大變化。

今粵語留有中古音韻

但另有學者指,由於民族遷移,南北朝時期的南方漢語漸習染吳音,令上古音韻漸趨磨蝕,僅部份上古雅言特色得以保留,粵語所收的中古音韻,則是唐代由中原傳入。

自唐到民國的1,200年間,中原人入粵地的主要通道為梅嶺古道,至南宋,中原地區再由北方民族統治,當地語言再受外來語言衝擊,因而再次變化。南宋理學家朱熹曾說「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唐宋時期,詩詞多以《切韻》(此書成於隋朝初年,記錄南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音作押韻系統,而對比其他方言,現今粵語與隋唐時期韻書最為切合。

有部份人士認為,粵語得以保留,全賴有山嶺為天塹,相對中原較安定,未受外族語言衝擊。

保留入聲字誦詩鏗鏘

相較普通話,粵語音韻比其四聲多出五聲,即共九聲。而當中最大特點,則是粵語保留入聲字。而入聲字,在誦讀古詩詞時,則更為鏗鏘有力,韻味十足。學生在學寫作詩文時,亦更易分清平仄。(即除陰平、陽平外,其餘字皆為入聲字。)

坊間曾有傳言指,民國時期,由於孫中山為廣東人,且議會內亦有大量廣東議員,故而投票制定「國語」時,粵語險成「國語」。然而此說法流傳日久,真偽出處皆不可考,所見之人,多宛然一笑或嗤之以鼻。但其今日仍然流傳,且仍與普通話/京話作比較,則被認為是粵語地位仍未低落的表現。◇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廣東文化節男子絕活:眼皮拉汽車
港長洲太平清醮特別郵票舞龍圖案遭質疑
李劍雄指有信心28小時完成香港觀塘綫工程
港議員批勞工保障落後 勞資自行協商不理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