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測字

文苑逸事:紀曉嵐與測字諸事

紀曉嵐一生有很多偶合事件,測字應驗,也是當中的一項。

他在兩次重要事件揭曉之前測過字。一次是乾隆甲戍十九年(1754年)的殿試。殿試後,尚未傳臚唱曉(未公佈結果),他到友人董文恪的家閒坐,遇上一浙江籍文士劉某,談笑風生,說會測字。

對測字預卜吉凶,紀曉嵐心中沒底,半信半疑。劉某見他心存疑慮,說道:「崇禎皇帝測字一一應驗,仁兄難道不知?」

紀曉嵐說:「願聞其詳。」

劉某遂說起崇禎皇帝測字的故事:

崇禎末年,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崇禎帝惶惶不安,派太監外出打探民情。太監改裝來到一個測字攤前,說測一個「友」字。

測字者問:「測何事?」太監說:「國家大事。」

測字的人看了太監一眼,驚嘆地說:「『友』為『反』字出頭,反賊已猖獗矣!」

太監聽了很緊張,忙改口說:「不是朋友的『友』,而是有無的『有』字。」

測字的說:「這更不妙,大明江山去了一半」(大明二字各去一半,合起來正為「有」字。)

太監很懊惱,又改口說:「非有無之『有』,乃申酉之『酉』耳。」

測字的人嘆了一口氣,搖著頭說:「這愈說愈糟!」

「那又怎麼了。」太監問。

「『尊』字斬頭截腳,為『酉』字,」測字的壓低聲音說,「恐怕當今至尊,命難保矣!」

後來,李自成果然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而死。

劉某說完這個故事後,望著紀曉嵐,向道:「你看何如?」

董文恪要紀曉嵐測測殿試結果。

紀曉嵐見劉某說得神乎其神,便提筆寫了一個「墨」字。劉某端詳了一下「墨」字,失聲道:「呵——」紀曉嵐和董文恪,同時驚叫起來,忙問:「何以見得?」

「不幸得很,紀兄不能獨佔鰲頭了。」

劉某解釋說:「墨子的上半為『里』,拆開來是『二甲』兩字,所以說一甲(狀元、榜眼、探花)無望,而是二甲進士了。」「那將又如何呢?」董文恪又急切追問。

「墨字中有四點」,劉某接著說,「四點乃庶字腳,下又有土字,似吉字頭,想必將點庶吉士(庶吉士是翰林院的官名)。」

傳臚那天,紀曉嵐唱為二甲第一名進士,改庶吉士,果然應了劉某所言。紀曉嵐驚歎萬分!

再一次,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紀曉嵐因鹽案洩密,被臨時關押。關押的看守中,有一董姓軍官待紀曉嵐很好,他會測字。紀曉嵐不知將來的命運如何,便取董軍官姓,寫「董」字請他測。董某說:「董字下為『重』字,重為千里二字構成,公將遠戍。」

遠戍之後如何?紀曉嵐又寫了一「名」字請他測。

「名字下為口字,上為外字偏旁,遠戍將在口外。外字偏旁夕,夕日在西,可能是西域。」

「果真如此,那我還能回來麼?」紀曉嵐問。

董某說:「名的形狀,像君字、召字,將來必能賜還。」

「可在哪一年呢?」紀曉嵐又問。

「口字是四字的外圍,」董某用手指頭比劃一下說,「中間缺兩筆,是不足四年吧!」

「今年是戊子,再過四年是辛卯。」紀曉嵐插了一句。

「對了?」董某說,「夕字如卯字的偏旁,正好符合。」後來,果然被謫戍西域,並在辛卯六月召還。

紀曉嵐對這兩次測字的應驗,印象很深,把它記載在《閱微草堂筆記》裡。他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它歸為「蓋精神所動,鬼神通之;氣機所萌,形象兆之。與揲蓍灼龜事同一理,似神異而非神異也。」在當時情況下,他只能有這種解釋了。

測字實際也是一種占卜,只是這種占卜不是利用蓍草龜甲,而是從字形來猜測而已。漢字的特點是由筆畫組成,有偏旁部首,可以離合增減。漢字又可以橫看、豎看、倒看,這樣就可以作出多種多樣解釋了。

有人辯析講:前來求測者,要說明所問何事,他們的神態和心情,也在測字者的觀察和揣摩之中,因此,要想講中幾句,是不困難的。如上述崇禎帝測字之事,那就是根據當時的時局,揣摩出來的。紀曉嵐的這兩次,又何嘗不與他的心情和處境有關,只要解說得活,應驗的範圍就寬了,測字運用的是一種詭辯術。紀曉嵐自然不明白這些,但他已意識到似神非神,係「氣機所萌」,這已很不簡單了。「氣機」是甚麼,這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其實,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常人是難以研究透徹的。

除測字應驗之外,紀曉嵐還記述了一件奇事,現附錄於此,以資一觀:

紀曉嵐說,有這樣一種民俗:凡人病重時,暗暗剪下病人的內衣一片,燒化後,灰有白紋,斑駁如篆籀者,則必死。無字跡者,則生。或者用聯紙為衣,縫合不用漿糊,用秤砣在搗衣砧上捶,看其縫合與否。能縫合者,則死。不合者,即生。紀曉嵐說,此事十之八九有驗。@*

責任編輯: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