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教

新南向教育 台教部:定調「利他」概念

【大紀元2016年09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江禹嬋台灣台北報導)新南向政策與過去能否有所區別,是否又淪為口號?成效如何外界都在關注。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研究員吳亞君提到,她與國際專家學者多方接觸、對談後發現,所有教育政策、措施,若不是用「利他」的措施來思考,最終將被市場淘汰。

當政府推動學生雙向交流、擴大招收國際學生的同時,大家都認為是少子化促使。政府把錢砸下去到底要做什麼事?若只想著拉人才進來,卻沒有同理心互相利他,縱使擬定了長遠合作目標與實踐,依舊會無疾而終。

這個觀念,讓很多致力於國際上台灣招生的單位產生很大衝擊。到底什麼是「利他」?吳亞君說,過去各大學有哪些特色,就只開設那些課程,所謂國際化就僅是讓他用英語授課,認為這樣就可以收到學生。

她分析,現在該做的就是吸引國際師生到台灣,用客製化概念了解其學習需求,以及未來職涯發展上的需求,再針對其需求,做出相對應的政策及教育的服務。

吳亞君說,這幾年到各國家辦教育展的挑戰,就是到底台灣可以成就東協各國、印度學生哪些部分,才能讓雙方永續發展合作?這就是新南向政策的概念,而非只是用補充的概念,目前教育部與各校國際長皆定調利他概念。

教部挹注10億元 推教育新南向

教育部將以10億元推動「教育新南向」,未來會增加東南亞學生留台獎學金名額,並由大學開設「外國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及數位學習課程,預計108年,東南亞在台學生將由2.8萬成長到5.8萬人。

10億元中,7.2億元用在招收東南亞學生(獎學金部分約一億元),另外2.8億元則是用在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師生、研究的交流。

至於台灣學生的部分,開始開放許多語種課程,把師資、課程規劃出來,在外語中心學習表現優異的學生,由教育部專款送台灣生到東南亞國家,順便觀察台灣人才是否能在國際上,透過理解當地的文化,發揮更好的長才。透過當地語言練習,成為新南向台商的生力軍。

吳亞君說,未來新南向政策,是用很謙虛思考,政府到底要協助年輕人具備什麼樣的能力,從這方向來推動,也是跟過去舊南向最大的不同。加上12年課綱公布後,有很多師資培訓、教材編寫,高等教育東亞語系不夠多,就透過學分、學程,或透過外語中心來補強這區塊。◇

責任編輯: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