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開物》純陽純陰幻出火藥 妙不可言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燒石第十一卷──硫黃

硫黃是焚燒礦石時得到的液體凝結而成的,著書者誤將「焚石」當作「礬石」,因此產生一種說法,認為硫黃是燒礬石時流出的液體凝固而成的。然而燒取硫黃的礦石,一半來自當地特產的白石,一半來自煤層卵石中用以燒製皂礬的那種石頭。這就是「硫乃礬液」之說所以造成混淆的原因。

又有人說中國有溫泉的地方必有硫黃,可是現在福建、廣東產硫黃的地方又沒有溫泉。這是因為溫泉水的氣味似硫黃,由此揣度出這種說法,(譯按:有溫泉處必有硫,非為揣度。但云凡產硫處必有溫泉則未必盡然。)

焙燒硫黃的礦石,與煤層的卵石有相同的形狀。掘取其石,用煤餅包裹堆積起來,外面築土作爐。用煤與礦石各一千斤裝載在爐內。爐上用燒過硫黃的舊渣蓋頂,中間隆起,其中開一圓孔。火力燒足時,孔內冒出金黃色的火焰和氣體。事先由陶工燒製出一個缽盂,盂的中間隆起,周邊捲成像魚袋形狀的凹槽,蓋在圓孔上。石內的成分受到火的作用,化成黃色氣體飛走,遇到盂被擋住而不能向上飛散,冷卻後化成液體,貼著盂底而流入其周邊的凹槽中。盂底邊又開小眼,使液體流入冷管再進入石灰槽小池中,凝結以後便成為硫黃。

用煤層卵石燒取皂礬時,當黃色氣體冒上來之際,仍用這種方法蓋頂,以收取硫黃。每得一斤硫黃,便要少得三十餘斤皂礬。當礬內成分轉變成硫黃時,剩下的枯渣便成為廢物。

火藥原料中,硫為純陽,硝石為純陰,硫與硝這兩種成分一結合,便產生出音響和變化。這就是靠著至陽和至陰的力量變幻出來的神奇之物。

硫黃不產於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即使產硫而不會煉製,亦未可知。西洋與荷蘭出產新奇火炮,則說明東西方圓數萬里內,都有產硫黃的地方。至於琉球的土硫黃、廣東的水硫黃,則均屬錯誤的記載。(譯按:《本草綱目》關於石硫黃的記載皆為可信)

原文

《天工開物》燔石第十一卷──硫磺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凡硫黃,乃燒石承液而結就。著書者誤以焚石為礬石,遂有礬液之說。然燒取硫黃石,半出特生白石,半出煤礦燒礬石。此礬液之說所由混也。又言中國有溫泉處必有硫黃,今東海廣南產硫黃處又無溫泉,此因溫泉水氣似硫黃,故意度言之也。

凡燒硫黃石與煤礦同形。堀取其石,用煤炭餅包裹叢架,外築土作爐。炭與石皆載千斤於內,爐上用燒硫舊渣罨蓋,中頂隆起,透一圓孔,其中火力到時,孔內透出黃焰金光。先教陶家燒一缽盂,其盂當中隆起,邊弦捲成魚袋樣,覆於孔上。石精感受火神,化出黃光飛走,遇盂掩住,不能上飛,則化成汁液,靠著盂底,其液入弦袋之中,其弦又透小眼,流入冷道灰槽小池,則凝結而成硫黃矣。

其炭煤礦石燒取皂礬者,當其黃光上走時,仍用此法掩蓋,以取硫黃,得硫一斤,則減去皂礬三十餘斤,其礬精華已結硫黃,則枯滓遂為棄物。

凡火藥,硫為純陽,硝為純陰,兩精逼合,成聲成變,此乾坤幻出神物也。

硫黃不產北狄,或產而不知煉取,亦不可知。至奇炮出於西洋與紅夷,則東徂西數萬里,皆產硫黃之地也。其琉球土硫黃,廣南水硫黃,皆誤紀也。

【注釋】

◎硫黃︰硫的通稱。

◎罨︰讀演。覆蓋,掩蓋。

◎魚袋︰唐代官符作成魚形,以袋盛之,佩帶腰中,名為魚袋。分金、銀、玉三種,以區分官吏等級。三品以上官員的魚袋飾金,五品以上飾銀。宋代無魚符,仍佩魚袋。

◎紅夷︰指荷蘭。@#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