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心得

臺灣媽媽遇上德國婆婆的教養智慧

臺灣媽媽的教育實驗,遇上德國婆婆的教養智慧

我已接下母親這個角色將近十四年。懷女兒是個意外,但自從知道有她存在的那一天開始,我讀遍了育兒書,研究各種教養法,希望能給女兒最好的成長環境。

她出生之後,我堅持親餵母乳,一直到她一歲十個月自然離乳。我也毅然決然辭職,當個全職媽媽,全心養育這個當時覺得絕對是我唯一的孩子。然而身為母親,究竟教養的角色該扮到何時、又該教給孩子什麼?不論我看了多少書,依舊時感茫然。

我從小被貼上「優秀」標籤,一路從北一女進到臺大研究所,念書考試幾乎成了我的「專業」,然而,這對於我當個母親,並沒有太多幫助。有時反而因為我被教育的方式,與我想要教育女兒的方式剛好相反,心生更多疑慮。

我全心愛著我的孩子,但因為對母親角色的高度要求,加上生活與教養上的掙扎,讓我常是在「極度幸福」與「極度痛苦」之間擺盪。更多時候,是「極度無助」,不知自己該如何扮演好這個最重要,卻從來沒人教的角色。

我想陪伴孩子成長,但當時一窮二白的我,也知道給孩子好的環境所費不貲,所以在懷孕的同時,我開始嘗試許多不同的在家工作方式,最終選擇了創業,有了自己的婚禮顧問公司。

創業讓我脫離女兒剛出生時,計算每片尿布錢的苦日子,但另一方面,卻也讓我無法如懷孕時設想那般,全天陪伴孩子。

外人總羨慕我沒有老闆,能夠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殊不知老闆這個角色,幾乎沒有下班時間。剛創業時,我常一邊回電郵、打電話,一邊把女兒放在腿上餵母奶。

等女兒更大的時候,我常在她睡著後,加班到天亮。

我努力工作,也努力擠出時間陪伴,但仍不時在想,身為父母,我們每日辛苦教養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尤其女兒進入青春期後,我才發現,悶著頭努力做父母是不夠的。也就是說,光當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只是完成了自己分內之事,但並不代表那就是孩子未來所需要也想要的。

關於教養,有專家這樣說,有朋友那樣做,但事實上,每個孩子與家庭都不同,有各種各樣的排列組合。大多時候,父母像在做實驗一樣,在不斷的試誤中調整。

我的教育實驗

女兒從小在臺灣長大,十一歲才搬來德國。在她到德國生活之前,我們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分居臺灣德國兩地。對媽媽來說,那真是我心裡很苦的一段日子,但我也因此有了一次「暫停」的機會,重新思考究竟想給女兒什麼。

就在這時候,我又意外懷了第二胎。與女兒的短暫分離,以及新生命的到來,給了我又一次當媽媽的機會。

同時養育一個青春期的女兒,加上一個好動的學步兒,兩個孩子十一歲的年齡差距,以及臺灣和德國不同的教養環境,給了我很多觀察與反思的機會,也開始了「凱若媽咪的教育實驗」。

我深知,沒有哪一個國家、環境或教養方式是完美的,都需要父母用心觀察聆聽,隨時學習調整,找到與自己孩子互動溝通的「頻道」。

那段時間,我時常偷偷觀察德國的孩子與年輕人,也觀察他們與父母的相處方式。我的德國婆婆與老公之間的親子關係,和她的教養方式,成了我十分重要的參考來源。

而我十分幸運,遇上一個充滿智慧的德國婆婆。

我的德國婆婆

我的德國婆婆有兩段婚姻,幾乎一個人帶大了三個孩子。而每個孩子很獨立,也有著堅實的價值觀,善良、仁慈、正直。就算三個孩子有著不同的父親與迥異的個性,但孩子們感情親密,家人之間也幾乎無話不談。

在與婆婆相處的幾年,讓我最佩服的是,婆婆做到了每位母親的夢想:三個孩子都視母親為自己最好的朋友,也對母親充滿尊敬與深刻的愛。

我的老公並不是好帶的孩子。他和哥哥從小性格剛烈又好動,相差一歲的他們總愛打鬧,也走過一段單親的日子。但他們不約而同提到,媽媽總是那個把他們的心抓回來的力量。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平時,他們並不處處依賴媽媽,卻在不知道怎麼做時,會想知道她的看法。雖然最後不一定會照著媽媽的話去做,但也清楚知道,她總是會支持他們。

婆婆總是直接表達對孩子的愛,她每次和我的老公擁抱,雖然兒子早就比她高大,她總還是會說一聲「我的寶貝」,要擁抱許久才放開。一開始我不大敢直視他們擁抱,覺得有點害羞,但現在,我與孩子們也常這樣做,還不忘說聲愛你。我也希望孩子不管多大了,我們都能這樣緊緊相擁。

每次遇到我不知該怎麼處理的教養問題,特別是青少年的親子溝通,我總會問我老公:「當時你媽媽是怎麼『搞定』你們的?」甚至會直接請教我的婆婆,而十之八九,她都能給我很有智慧的回饋。

雖然臺灣德國的社會文化不盡相同,但我發現,親子互動的原則都是相似的。所有孩子的基本需求和發展進程,都同樣需要愛、陪伴與指引。

有天孩子獨立生活之後……

我常問婆婆一些狀況題,例如:怎麼看不同年齡孩子的功課?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整理房間這件事?我會問她過去怎麼處理,再搭配自己的方式來試試看。然而,我學到最多的不是教養技巧。婆婆給建議時,最常強調的一句話就是:有天他們獨立生活之後……

當我問到怎麼陪孩子寫功課,她會用上班來比喻。她說:「未來孩子上班,也會有上司或客戶指派他們『功課』。我們不會希望孩子總要別人耳提面命,才去做事,這樣也不會有好的工作表現。」婆婆會想,是什麼讓一個人有動機把工作做好?「喜好」當然是其一,「責任感」是其二,而「做完之後的回饋」是其三。對大人孩子來說,都是一樣的。

婆婆會讓孩子在愉快的環境下寫作業,甚至她就在一旁烘焙,做完了功課,他們就能一起吃蛋糕。

婆婆隨時都在思考,如何養成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她鮮少要求孩子要乖巧聽話,但常教導孩子去揣摩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她不會插手,反而讓孩子從結果中學習自己負責任。而這一切,不是從孩子快成年離家了才開始,而是從每一天的教養過程中,從小就深植孩子心中。

因此,我也開始用「為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的思維,來教養孩子。以此為目標,所有惱人又模糊的教養問題,突然變得清晰無比。#

─ ─摘自:《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天下文化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