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文史】豐富龍舟文化 起源早於屈原時代

香港漁村大澳的龍舟。(余鋼/大紀元)

龍舟是中國龍文化的一種表現,含有神傳文化的思想。

龍舟起源

說端午節就不能不想起划龍舟。划龍舟是因為救屈原、悼屈原而來?

傳說中,戰國後期,楚國郢都被秦國攻破,被流放中的屈原,眼見國家岌岌不保,他對國君的忠諫完全不被採納、他一腔熱忱完全無法效力……愛國的屈原抱著一片忠貞投身汨羅江,楚人紛紛划舟去搜救。

但其實,龍舟文化比這還早得多。

龍舟  天子之駕

龍舟是古時天子專用的交通工具。古書中有不少記錄,這裡舉述幾個。

在西周的史書《穆天子傳》(又名《周王遊行》)中,對周天子有這樣的記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表示西周當時已有龍舟。

周天子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天子,在位達55年,約於公元前十世紀時。屈原在世的年代約當西元前340年到278年,即公元前4—3世紀,所以按這時間來推算,龍舟的歷史比屈原還要早得多。

傳周穆王曾經訪瑤池聖母。圖:宋趙伯駒《瑤池高會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另外,《淮南子》書中記載,晏子說過:「昔者秦繆公乘龍舟而理天下。」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公元前621年,也稱秦繆公),在位39年(公元前659年-前621年),穆公在位期間是在西元前七世紀,也早於屈原的年代。

關於龍舟的記載,還有《三國志‧文帝紀》,講魏文帝曹丕(公元187年-226年)親自駕馭龍舟循著淮水,巡幸壽春:「親御龍舟,循蔡、頴,浮淮,幸壽春。 」

以及《隋書‧食貨志》記載,隋煬帝御龍舟巡幸江都,「造龍舟鳳艒,黃龍赤艦,樓船篾舫。……以幸江都」。一行大大小小船舫,舳艫相接,綿延二百餘里。

元代龍舟。元‧王振鵬《萬民同樂端午》(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龍舟 泛遊之舟

泛龍舟也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遊藝活動,晉朝三月三日的拔禊春遊,王公貴族就泛龍舟溯游而上去探訪春天。張華的詩《(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詩》這樣描寫:「暮春元日,陽氣清明……汎彼龍舟,泝遊渚源。 」

陽春滋榮的時節,錦繡紋飾、典麗的龍舟,合樂華池,祓濯清川,滿足人禳災延壽的心願,不正應景?

龍舟 戰船

在兩軍相交中,龍舟也是戰船,起了震懾敵人的作用。

《三國演義》〈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裡描寫魏國龍舟,可以運載大量兵士參與作戰,「日夜併工,造龍舟十隻,長二十餘丈,可容二千餘人;收拾戰船三千餘隻。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會聚大小將士……」描述魏文帝御駕龍舟親征東吳。

東吳孫權近臣接獲訊息,慌奏吳王孫權:「今魏王曹丕,親自乘駕龍舟,提水陸大軍三十餘萬,從蔡潁出淮,必取廣陵,渡江來下江南,甚為利害。」讓孫權大驚。

御龍圖 墓主御龍升天

推斷為戰國中期的《帛畫人物御龍圖》。(公有領域)

戰國時代的墓葬品中有「御龍圖」,宛然是龍舟的原形。看這張寶貴的出土古畫《帛畫人物御龍圖》,豈不像活生生的「龍舟畫」?圖中有一戴著高冠著長袍的男子,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著一飛龍。龍旁有一鯉魚。看龍身平伏又蜿蜒,龍爪在兩翼,龍的頭部高揚,似在水中衝風揚波,龍尾高翹、尾端卷曲。整條龍呈現舟子形狀,這畫宛然是龍舟的原形。

這畫是陪葬品,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被發現,推斷是戰國中期的畫,反映戰國時代的生命觀、神仙思想:在人世中去世了的墓主,駕龍而歸返回原鄉。

屈原生活在戰國後期,他寫的《九歌‧湘君》中,有「駕飛龍」過洞庭湖的描寫:「駕飛龍兮北征,過吾道兮洞庭」。飛龍過洞庭水,隱約反映了戰國的神仙思想。學者們認為所駕「飛龍」就是指龍舟。想必楚國當地江湖本已有龍舟,故划龍舟在汨羅江中尋找屈原的遺體。後來賽龍舟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習俗。

中華民族的龍文化

中國文化與龍的關係深厚。中國古代還有「五龍治五方」的說法(《遁甲開山圖》榮氏解)。龍主水,布雲施雨,帶來五穀豐登,《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篇有「以龍致雨 」的說法,〈求雨〉篇講到作龍求雨的具體作法。

從研究發現的歷史文物來看,中國古代有非常豐富的「龍」文化。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有《玉龍豬》玉雕神似原始的「龍」字。商代金、玉龍雕器已經非常精美,如《蟠龍紋盤》、《龍冠鳳紋》玉飾,雕工細緻、神采飛動。在周代使用玉龍紋佩飾已經非常普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豬》玉雕。(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龍主水,布雲施雨,帶來五穀豐登,所以裝飾龍舟、賽龍舟活動,用來禳災、祈雨,是一些地方的重要民俗。

香港迷人漁村大澳,保留一項有過百年歷史的獨有龍舟活動——遊涌。每逢端午節都會吸引了大批遊客,熱鬧過端午。(余鋼/大紀元)

「龍舟」文化在中國內涵豐富,真是洋洋大觀。現在,在世界各地,觀賞龍舟賽事也成為眾人喜愛的娛樂活動。@*#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