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新聞

紐約另有比「龍吟」更適合華埠的地標雕塑

第三社區委員認為現有「龍吟」設計無法代表華埠和當地華人的文化只是吸引觀光客的建築

【大紀元2019年10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黃小堂美國紐約報導)紐約市交通局(DOT)、范阿倫建築學院(Van Ale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和華埠共同發展機構兩年前共同發起的「唐人街之道」(Gateway to Chinatown)地標雕塑,7月公布由澳洲華裔建築師Lindy Lee設計的「龍吟」(The Dragon’s Roar)獲選,曼哈頓華埠第三社區委員會(Community Board 3)委員陳家齡日前投稿當地西媒Bowery Boogie表達觀點,認為該設計無法代表華埠和當地華人的文化,只是吸引觀光客的建築,另有其它的設計提案更適合三角地背後代表的華埠歷史和文化底蘊。

圖為「唐人街之道」地標雕塑的位置,在堅尼路(Canal St.)和巴士打街(Baxter St.)交口處的三角地帶。(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提供)
圖為「龍吟」地標雕塑引用的概念方法(conceptual approach)示意圖。採用意大利鐘樓(Italian Campanile)和中國鼓樓(Chinese Drum Tower)的概念。(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提供)
華埠居民表示,設計師Kwong Von Glinow的「龍鳳」(Dragon Phoenix)作品,更能體現華埠的文化特徵。(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提供)

「唐人街之道」地標雕塑位置在堅尼路(Canal St.)和巴士打街(Baxter St.)交口處的三角地,廣徵設計作品,試圖以地標建築帶動當地經濟和觀光發展。日前紐約市交通局城市設計主任Neil Gagliardi介紹,該項目徵稿有五點要求,包括成為華埠地標、表現移民文化、提供社區資訊、提供綠地及成為社交場所等。

從設計主任的要求來看,「龍吟」的設計似乎不太相關,日前的公布會議上,許多華埠居民也反應從該設計並沒有看到與華人移民的歷史,或中華傳統文化有何聯繫。更有當地居民說,該設計未看到為民眾考慮的休閒遮陽空間。

陳家齡認為,華裔建築師Lindy Lee設計的「龍吟」概念上具有誤導性,從市交通局釋出的資料來看,該設計的概念方法(conceptual approach),引用意大利鐘樓(Italian Campanile)和中國鼓樓(Chinese Drum Tower)的概念,但呈現出來設計樣貌似乎與中國鼓樓搭不上邊。

他說在參加圓桌會議之前他得到了82件徵稿中的30件設計渲染圖,發現了一些設計更適合唐人街的歷史和文化。例如設計師Kwong Von Glinow的「龍鳳」(Dragon Phoenix)作品,最能體現華埠的文化特徵。

7月公布獲選設計後,市交通局舉行圓桌會議,原以為評選過程將重新開始及參考居民意見,但陳家齡又再度感到失望,因為市交通局仍然堅持選擇該提案,再次無視社區的意見。他指出,無論如何,很明顯地紐約市府將繼續使用無禮的方式(ass-backwards approach)進行他們所謂的社區參與。◇

責任編輯: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