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河圖洛書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20日訊】相傳「伏羲氏」王天下,遍尋治理之道,一日及河(黃河),忽有龍馬負圖而出,繼而得之以化八卦,黃帝據此「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古稱此圖為「河圖」。其特點為:以黑白環點示數、排列成圖。即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古大禹治水之時,理龜載文於背而出洛水,得而因之成「九疇」,謂之「書」,古稱為「洛書」。然而,後來見到的洛書,沒有文字,也只有是用黑白環點示數的圖(有稱為「洛圖」)。該圖有言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環居中。

  後來,周文王據此而演八卦,奠定了中國易學文化的基礎。

  據說「河圖」、「洛書」古時皆有文書,後來散佚,現在大家經常看到的是宋時朱熹的《「易學啟蒙」》中的兩幅圖,因有數無字,就叫它「無字天書」吧。「天書」古有之。相傳黃帝戰蚩尤,是得九天玄女授兵法「六壬」、「遁甲」後取勝而統一中國。該書應是最早的傳說天書」。

  然而,該「天書」於「三古」時已佚,後人在研究它的演釋時才知道「遁甲」與「太乙」,它皆相同於《易緯、乾坤鑿度》的「太乙行九宮」,而「六壬」的天地盤及神將又近於「遁甲」。由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古代著名的術數三式,是濫觴黃帝時期,完成於「緯書」時期。如果我們要稱這些為「天書」,也只能稱為有文字的「天書」。

  這些上古時期的遺物,在今天看來依然晦澀難明。也許,這些真的是上一代文明留給人們的資訊。(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