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芯片供應陷困境 中共欲以市場拉攏歐美企業

美國制裁奏效 中共芯片陷困境
在美國的制裁下,失去技術和設備支持的中國半導體產業陷入發展瓶頸。圖為2021年3月17日,江蘇省南通市一家工廠生產芯片。(STR/AFP)

【大紀元2022年02月13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張宛採訪報導)在美國對部分中國科技企業實施技術封鎖之後,失去外國先進技術和設備支持的中共高端芯片產業鏈隨即崩潰。中共欲以中國巨大市場拉攏歐美頂尖企業合作,構建不受美國制裁影響的半導體產業鏈。

《日經》2月4日的消息說,中共計劃在今年上半年,由清華大學牽頭設立一個半導體跨境產業服務委員會,通過以建立研發中心的方式,與外國企業在半導體軟件、材料和製造設備方面深度合作。

聽新聞:

(聽更多請至「聽紀元」平台)

據《日經》拿到的計劃草案,中共合作目標包括美國的英特爾和超微半導體公司(AMD),德國英飛凌,以及尖端光刻機製造商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公司等。

2014年6月,中共就確立快速推進集成電路(芯片)產業發展戰略;次年又確定2025年前芯片自給率達到70%目標。到2019年中共又設立了大基金,兩期實際募集資金超過了1.5萬億人民幣(約2320億美元),用以支持中共企業到全世界去挖人才、買技術、甚至是偷技術,以圖快速實現其半導體產業升級。

中國半導體業陷困局

中共投入大筆資金和大量人力,但由於美國的制裁,中共不得不通過各種渠道大量進口芯片。

去年,中國芯片進口總額高達近350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了23.6%),是原油進口總額(1784億美元)的近兩倍。

據雅虎引用市場研究公司IC Insights的數據,2020年,中國所需半導體中僅有16%是國內製造。如去除在中國設廠的台積電、三星電子等國外企業的貢獻,中國半導體的自給率僅為6%。

以華為這個昔日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公司為例,2021年,華為整體營收相比2020年減少了三成,尤其是芯片斷供嚴重打擊了華為智能手機業務。

華為在2020年11月出售了旗下低端手機品牌榮耀。2021年9月,華為的輪值主席徐志軍對媒體表示,2020年,智能手機業務給華為帶來500億美元收入,但2021年,徐估計該部分業務的營收同比可能大減300億到400億美元。

2019年5月16日,美國政府認定華為參與違反美國國家安全的活動,將華為及其位於26個國家和地區的68個關聯公司都納入出口管制黑名單,之後又有兩批共84家華為的關聯企業被納入美國出口管制清單。

2020年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又加大制裁力度,規定外國芯片製造商如使用美國技術和設備,未獲得許可不得為華為提供產品或服務。雖華為在2020年9月15日禁令生效之前向台積電追加了訂單,但是囤積芯片用一顆少一顆。

另一個例子是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唯一一家在芯片先進製程領域追趕國際一流水平的科技公司,在被美國列入出口黑名單之後,其14納米以下先進製程的研發陷入了停滯。

首先是先進設備的採購受到限制。在美國的壓力下,全球最頂尖的光刻機生產商ASML在去年11月表示,極紫外光刻機(研發最先進芯片製程不能缺少的設備)無法出貨給中國客戶。

其次是生產先進製程芯片所需技術的獲取被切斷。2020年12月,中芯國際也被美國政府納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凡是生產10納米以下製程半導體所需的產品和技術,都被禁止向中芯出口。

在2021年第二季度財報中,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和梁孟松承認,自從2020年被美國列入實體管制清單以來,中芯國際就一直處於困境之中。

目前,該公司的經營重心似乎已轉向成熟製程。中芯國際在2020年7月、2021年3月和9月發布的三個建設新廠計劃中,都聚焦28納米以上成熟製程的芯片生產。而中芯衝擊7納米先進製程的研發情況至今未見更新進展。

中國存儲芯片面臨設備瓶頸

在存儲芯片領域,美國對高端設備出口限制或封掉中國企業的高端發展之路。

被稱為中國記憶體三雄之一的福建晉華(JHICC),因捲入「盜竊美光公司知識產權」一案,在2018年10月底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單。商務部的公告說,晉華即將完成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的量產,該技術可能源自美國,並且將威脅到為美國軍方提供此類芯片的供應商的生存。

禁令生效的當天,美國三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Applied Materials、Lam Research、Axcelis就立刻撤出了晉華;次日,負責晉華DRAM項目技術開發的台灣聯華電子(UMC)宣布停止這一開發計劃。晉華的DRAM項目還未及量產就失去了關鍵設備和技術支持。

同樣是中國記憶體三雄之一的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YMTC),建廠之初就請到了被譽為「台灣DRAM之父」的高啟全加盟。2020年10月,高啟全合約期滿宣布離開紫光。當時,他接受《自由財經》採訪表示,美中貿易戰的加劇,會使中國往高階技術的發展之路被封掉。

美國防範尖端設備流入中國的努力甚至波及到外國公司在中國的工廠。

韓國SK海力士是全球最大DRAM芯片供應商之一。據路透社在2021年11月的報導,SK海力士原本計劃為設在中國無錫市的工廠引入一台ASML公司的極紫外光刻機,以提高產能並構建尖端DRAM芯片的生產線。但是該計劃因美國方面的反對而遇阻。

中共離不開歐美技術

香港財經專欄作家廖仕明(Alexander Liao)表示,近兩年多來,中共投入上萬億資金開發半導體先進製程,基本上都失敗了。在美國實施技術出口管制情況下,中共在半導體高、精、尖技術領域的開發全部陷入困境。中共現在就想通過別的辦法,比如和外國企業合資等方式,來獲取關鍵技術。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今年1月30日發布的報告《技術領域的中美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也承認,從各方面衡量,美國的技術實力依然是全球領先。中國在部分領域存在技術空白,容易被「卡脖子」,其中包括芯片製造及設備等領域。

報告認為,美中科技脫鉤之後,中共的損失將比美國更大,中國的一些關鍵科技的發展可能陷入瓶頸。

在中國較早開始從事涉外法律服務的金杜律師事務所於2021年7月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一篇分析中國半導體產業困境的報告。

該報告說,以往,中國半導體企業遇到先進物項或技術難以直接獲取的情況時,都是採取並購境外企業的方式來解決。但近年來,美國在半導體領域加強了對外國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的審查。從2015年到2017年間,中國企業試圖收購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西部數據公司(Western Digital Corporation)的計劃都受到阻礙。

另外,為防止半導體重要技術流向中國,一些歐美國家禁止本國領先半導體企業招聘中國籍員工;部分台灣企業關閉空缺中國職位的招聘。同時,歐美國家還通過限制簽證發放,來防止中國研究者利用學習或研究的機會獲取關鍵技術。

面對上述情況,該報告建議,中國半導體企業應加強與境外領先企業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努力與境外供應商和客戶建立一種唇亡齒寒的關係,並利用中國龐大市場爭取出口限制放寬,幫助中國企業獲得關鍵物料。

中共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在2021年7月的一個重建供應鏈討論會上表示,面對美國及其盟友的圍堵,中共應努力促成「確保(各國產業鏈)相互依存」局面。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去年2月25日的記者會上表示,中共需要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國利益深度交融」的供應鏈。

責任編輯:連書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