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長廊

中國傳統繪畫:國畫的花鳥畫基本畫法(二)

  鳥類的觀察

  禽鳥在中國畫中又稱為「翎毛」,可區分為水禽與山禽兩大類,依其生活習性,又可分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鳴禽、雉禽等類,各類的特微與習性如下:

  (一)涉禽:棲於淺水中捕食魚蝦,它的嘴、頸、腳都很長。例如鶴、鸛、鷺鷥等。

  (二)游禽:喜歡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多捕食魚蝦和小蟲。例如海鷗、野鴨、鴛鴦、雁、信天翁等。

  (三)猛禽:雙翅強而有力,嘴形如勾,腳夷尖銳,性情猛悍,專門捕食小動物。例如鷹、鷲、鶚、隼等。

  (四)攀禽:多數上嘴鉤形,下嘴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攀抓在樹幹上。例如鸚鵡、啄木鳥等。

  (五)鳴禽:喜歡鳴叫,一般小鳥多屬此類。例如鶯、畫眉、伯勞、黃鸝、八哥等。

  (六)雉禽:屬於棲地類禽鳥,身體較大毛色美麗,尾長,嘴形與雞類似,多生長於山林矮木叢中。例如雉雞、錦雞 、長尾雉、孔雀等。

  禽鳥是卵生,故其身體(不包括頭 、頸、腳、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環境與習性不同,其嘴、腳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與特微,一般而言,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長尾短,山禽(鳴禽、攀禽、雉禽)大多嘴短尾長,嘴勾者食肉,細尖者食蟲,嘴長者食蝦,食殼者嘴粗而厚,成圓錐形。能長途飛行的鳥翅膀大都較長,且發達,水禽中多長頸者, 以便迅速出擊,啄夾魚類。此外如頭形、眼精的顏色及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須把握其特徵。

   鳥類遍體生長羽毛,細密的綿羽有保溫的作用,此外也有半綿羽,以及許多形狀不清楚,層次繁多而疊列成一大片的感覺。另一種是羽片形狀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詳細的名稱,應仔細觀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狀及其疊列的關係,以求熟悉鳥類羽毛的組織與秩序。

  此外尚須明白禽鳥的雌雄,禽與獸絕大部份都是雄的較美,少數雌雄的羽毛一樣,但是雌鳥總比雄鳥略小,鳥的翼及尾 ,朝左或朝右是雌雄相反;雌鳥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鳥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鳥類的喜、怒、哀、驚,表現在翼、尾及姿態上,亦有不同。

  鳥類的寫生

  鳥類除了結構複雜外,又活潑善動,要以真鳥直接寫生,對初學者是一大挑戰,剛開始不妨寫生鳥類標本。畫標本的優點是可以從各角度詳細的觀察細節,甚至重要羽毛的數目也可慢慢的數清楚,尤其是畫工筆翎毛,標本的觀察助益頗大。然而畫標本的缺點是容易畫出動態生硬呆板,甚至形狀比例失真的作品。標本雖從真鳥剝制而成,但經人工填塞棉花於體內,容易變形,鳥的眼珠亦不依類別的不同而變化,通常裝上統一的人工替品。張開的翼及腳都用鐵絲支撐重量並維持形態,往往因為製作者疏於觀察及技巧不足,而使關節變化失真,生硬挺直,或重心不穩,羽毛凌亂等缺點。初學者瞭解這些極可能發生的症狀之後,不妨比較鳥類的參考書籍圖片,或前往鳥店、動物園甚至野外觀察,並可藉照相機的功能,凝固瞬間的動作,作為寫生的輔助參考資料。

  作過鳥類標本觀察之後,即可嚐試籠中鳥的寫生。最好到鳥店選購一種平時熟悉而溫馴的小鳥,最好價格不要太高,又容易飼養者,作為寫生的對象。首先要觀察其各種動態,如 踏枝、啄飲、搜翎、欲升、欲降、鳴啼、縮頸、飛翔..等不同的動作,並將其特徵記憶下來。寫生之前不妨仔細的觀察, 並發現它最常重複出現的動作,或持續最久的型態作為寫生的選擇,以鉛筆或毛筆做速寫,鳥的姿態改變時不妨依記憶修補,或等待其出現相同動態時,再迅速掌握,如做詳細的描繪較費時,需耐心的畫畫停停,分幾次描繪完畢,而創作時最好也能經常觀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鳥的神態。

  籠中鳥的行為動作與在大自然中的禽鳥略有不同,就如同在監獄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動作有別一樣,為了表現『好鳥枝頭亦朋友』的自然情趣,瞭解每一種鳥的生活環境與棲息之態,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實地的觀察,配合望遠鏡賞鳥更佳。每一種鳥的習性與姿態不盡相同。如燕子與鴿子是不站在樹枝上的,鶴與鷺鷥是踡一足而睡,烏鴉與喜鵲的動態絕不相同。若不仔細觀察,張冠李戴,就不合乎物態,物理與物情。此外,鳥類棲宿或飛翔時,頭必迎風,如背著風,羽毛必定掀起來,這也是應該注意到的現象。

  速寫時可先畫出鳥的主要形體(蛋型),再根據頭部的動態(如伸頭、縮頸、扭轉等)添加頭部(頭部大致也成蛋形), 再添加翅、尾與足部。爪在平地時需踏得穩,在枝上需抓得緊。飛翔時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不可兩者同時伸展。最重要得是身體要有重心,型態力求生動活潑,才能表現出生命力。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