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樂

當中國音樂遇上西方音樂

【大紀元3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高潔、白玉編譯報導) 從80年代初開始,許多中國作曲家和音樂家,包括傳統音樂家,移民到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比如譚盾—因電影「臥虎藏龍」獲奧斯卡肯定的華人音樂家,原中國中央樂團交響樂隊隊長陳汝棠,現住在蒙特利爾的琵琶演奏家劉芳,還有著名的男高音關貴敏。

然而就創作、作曲而言,在二月份的 LaScena 音樂雜誌批評說中國當代作曲家的風格可以說只是西化的中國傳統音樂而已,更甚者有一部分作曲家僅僅把中國古譜拿來用西方樂器重新組合。可以說中國「現代」音樂作品只不過是西化的中國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黃河流域以外的各民族的音樂包括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以及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佛教音樂開始傳入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域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樂曲,而且也引進了樂器、樂律和音階。

LaScena 音樂雜誌報導中說,早在1601年,中國便接觸到了正統西方音樂,當時的羅馬教宗派遣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為中國皇帝服務。在這之后,中國的王宮裡經常可以聽到西洋樂器。 19 世紀末,中國的傳統樂器也配上了歐洲式的樂譜。但直到20 世紀初,上海的商界和學術界才從流亡的俄國和猶太音樂家那裡正式學到正統西方音樂。鋼琴也因此成為知識分子階層的奢侈品。

LaScena 音樂雜誌也描述近代中國音樂 在1949年後的變化。毛澤東政權認為鋼琴代表資本主義思想,應該受到批判。 盡管它被禁止, 但是後來政府考慮到音樂,特別是合唱音樂,可以成為一种團結群眾的極好方式。那麼就必須帶有普遍性,例如採用有相同節拍的西方音階,由音樂部門的工作人員收集來的曲調再根據鋼琴改寫。後來由毛澤東夫人江青領導的文化大革命中,用一些樣板音樂煽風點火推動文化大革命,如所謂的「毛主席語錄歌」。語錄畢竟不是都可以譜成歌來唱的。儘管當時倖免于被打倒的少數幾個作曲家費盡心力,勉為其難地創作了大量的毛主席語錄歌,但是真正得到群眾認可,廣泛傳唱的并不多。

報導中說,1976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接近尾聲時,西方音樂在中國開始蓬勃發展。令人吃驚的是,那些樣板戲并沒被丟棄,仍然很深地影響著許多作曲家,包括那些現代寫流行音樂和搖滾樂的作曲家。可悲的是中國「現代」音樂作品只不過是西化的中國傳統音樂,而流行音樂也大部分是配上中文歌詞的西方流行音樂。

而真正的中國傳統音樂在現代音樂的衝擊下很多已經銷聲匿跡了,中國古代樂曲對當今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來說,是一種美的享受,能使我們領略到自然質樸的美以及古人的生活氣息,返本歸真,使思維意識隨之昇華,使心態祥和寧靜,意境深邃高遠。樂器包括輕柔典雅的箏,清逸柔美的古琴,華麗委婉的琵琶,清脆明亮的笛子,甜美幽雅的簫,悠揚渾厚的鐘聲等等,不禁令人感歎:人間何來如此之多、如此之美的音樂?難怪有很多人開始相信中國的古代文化是一部神傳的文化,是神的智慧在人間的展現。(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