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郭芝苑壓箱寶 台灣頌 下週首演

【大紀元11月2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台北報導〕台灣前輩作曲家郭芝苑(見圖,記者趙靜瑜攝 )將四十年前的壓箱寶幾經修改後,完成了一首反映時代的樂曲「台灣頌」,定12月1日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六十週年團慶首演。

郭芝苑說,這是一首「愛國歌曲」,愛的就是自己永遠的故鄉─台灣,而且一句「獨立政權台灣」的歌詞,更說出了他的心聲。 「台灣頌」的靈感源自英國作曲家艾爾加的「威風凜凜進行曲」。

郭芝苑四十年前考進國立東京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作曲科,返國前,他決心要創作一首樂曲,節奏輕快,生氣盎然,紀念兩年留學生涯,這就是「台灣頌」的前身,也就是幾年前曾經獻給台北市長陳水扁的「大台北進行曲」。

郭芝苑因為家境優渥,無需工作,專心創作,寫過許多深受歡迎的鋼琴小品,卻因為沒有教書,一直沒有弟子公開演出他的交響樂作品,這首「台灣頌」一放就是四十年。

前幾年「大台北進行曲」發表時,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郭芝苑說,幾個好友商量,希望他將歌詞修改,並以「台灣頌」為題。不是政治狂熱份子的郭芝苑,重新出發創作,從「自古以來,台灣是多難的國度;自由民主解放,沿途看光明」到「子孫在台灣建設新生活,獨立政權台灣,台灣是世界的肯定」等親手寫就的歌詞,道盡了郭芝苑的心情。

郭芝苑並不贊成音樂家為政治服務,但是他說,現在是非常時期,身為音樂家,要用創作記錄當下的社會現狀,畢竟現在台灣的國家意識太薄弱。郭芝苑也強調,國家要強盛,不可以沒有文化根底,政府應該鼓勵樂譜印行,CD錄音發表,讓音樂透過各種形式流傳,像他這首「實用歌曲」如果可以流傳,一定會更讓大家知道「台灣的偉大與美好」。

創作音樂 念念不忘民族性

記者趙靜瑜/專訪

一生與音樂為伴,台灣前輩作曲家郭芝苑住在苗栗苑裡的鄉下四合院,絮絮叨叨,放不下的也是音樂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民族性,音樂性,時代性,是台灣創作音樂不可或缺的三部分。」

今年八十五歲的郭芝苑,是台灣第一位完成正統歌劇,也是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的台灣作曲家。郭芝苑身世可比孟德爾頌,一生以祖產支持創作,不愁吃穿,他曾譜出「鯽仔魚要娶某」、「嬰仔睏」、「紅薔薇」等膾炙人口的台灣歌謠、嚴肅音樂,卻因為不會說國語、影響力又低,而被當時樂壇忽略,直到近十年來本土意識高漲,郭芝苑作品才被大量討論,但卻鮮少有單位演奏發表他的作品。

雖然大宅院裡重重復重重,伴隨著郭芝苑的是一箱又一箱日文與中文的各式音樂書籍、樂譜跟七十八轉的唱盤,每天早上,郭芝苑準時到對街的彰化銀行翻閱所有的報紙,然後再回到家中,等待靈感。前些年郭芝苑一人獨居,家中屢遭文化偷兒光顧,大兒子放心不下,從台北返回苗栗照顧父親,也讓一向冷清的四合院,有了人煙。

前幾個月郭芝苑因服藥,半夜從床上跌下來,送醫動手術,右手裝了鐵片固定,也因為這樣,創作更加緩慢,再加上重聽加劇,郭芝苑有些落寞,不過他現在有體力就寫一些台語愛國歌曲。

郭芝苑說,台語是非常優美的語言,以前因為政治的關係,台語被壓抑,現在更應該重新看待台語藝術歌曲。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