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探源

百家姓溯源:蘇

姓氏由來

  

蘇(su1)姓有四種來源:

  

1、 出自高陽。《蘇洵族譜》云:「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後為蘇、顧、溫、董。」後蘇氏繁衍於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2、 另一支蘇姓出自少數民族。漢代遼東烏垣有蘇姓。又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複姓「拔略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定居中原,改為漢姓「蘇」氏。

  

3、 以封地命氏。相傳,重黎為帝嚳時的火正(管火的官),因火能光融天下,所以重黎又稱祝融。祝融的子孫昆吾被封於蘇(今河北臨漳西,一就在今河南原、溫一帶),建立蘇國,巳姓,昆吾的後代就用封地蘇命氏,遂成蘇姓。《通志‧氏族略》載:蘇氏「巳姓,顓帝裔孫吳回為重黎,生陸終生昆吾,封於蘇。」(參見《蘇洵族譜‧後錄》)

  

4、 以封國命氏。周武王時的司寇忿生,被封於蘇國,後遷都於溫(今河南溫縣西南),稱為蘇忿生。春秋時,蘇滅於狄,忿生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蘇」作為自己的姓氏,世居河內。(參見《元和姓篡》)

  

姓氏分佈

  

據有關史書及蘇氏族譜記載,蘇氏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內,一支移居東周洛陽,有名的有春秋時楚莊王有大夫蘇從,戰國時洛陽有蘇秦、蘇代、蘇立三兄弟。西漢初,人口充實關中,蘇氏有一支遷至武功杜陵,後有一支遷至扶風平陵,均發展成為大族。同時,西漢還有北海、桂陽等地的蘇氏。武功蘇氏還有一支於西晉末遷至襄陽,有一支移居藍田。扶風蘇氏有後裔在邯鄲作官,並在當地安家,形成趙郡蘇氏。東晉十六國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時,蘇氏有一批隨之渡江,在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隨陳政、陳元父子入閩開發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入閩定居同安,發展成為大族。早期遷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帶的蘇氏稱為梅山蠻,北宋時平定梅山蠻,蘇氏有倖免者逃到今廣西、廣東、雲南,也有逃到越南、老撾、泰國的。此後又有移居東南亞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蘇姓。

  

姓氏名人

  

蘇秦:字季子,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戰國虹縱橫家。他曾與趙奉陽君(李兌)共謀,發動韓、趙、魏、齊、燕五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請服,退還部份侵地。趙封他為武安君。

  

蘇武:字子卿,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漢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貴族多方威脅利誘,慾命名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始可釋放。他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行節不屈。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至始元六年(前81),方獲釋回朝,官至典屬國。死後,宣帝(年號五鳳)命畫其像於麒麟閣,以彰其節操。

  

蘇夔:字伯尼,隋京兆武功人。蘇威子。陪敏有辯才。博覽群書,尤以音律自命。以太子通事舍人起家。與鄭譯、何妥議樂,得罪,議不行。著《樂志》十五篇以見其志。煬帝時以功進位通議大夫。

  

蘇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歐陽修推譽。以文章聞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主張抗擊遼的攻掠,對大地主的土地兼併、政治特權很不滿。由於文學上的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後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於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蘇轍: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進士。與父洵兄軾稱「三蘇」。 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態度與蘇軾一致,文學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蘇舜欽:字子美,宋代進士。范仲淹薦其才,召試集賢校理。好為古文詩歌,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善草書,酒酣落筆,爭為人所傳。有《蘇學士集》。

  

蘇伯衡:字平仲,元明間浙江金華人。友龍子。博涉群籍,文詞蔚贍有法,以善古文聞名於時。元末貢於鄉,洪武間入禮賢館,為國子學錄,遷學正,擢翰林編修。十年,宋濂薦以自代,以疾力辭。二十一年聘主會試,尋為處州教授。以表箋忤旨下獄死。二子救父並被刑,士論惜之。有《蘇平仲集》存世。

  

蘇頌:福建同安人,宋代天文學家、藥學家,官至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在天文學方面,公元1088年組織韓公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像台。著有《新儀像法要》一書,敘述水運儀像台的結構和製造。在醫藥方面,編著了《圖經本草》,對藥物學的考訂有很大的幫助。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