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名築

洞庭天下水 岳陽天下樓——江南三大名樓之岳陽樓

自古以來,八百里洞庭湖浩如煙海,以其誘人的湖光山色聞名於世,它「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渚清沙白,芳草如茵,朝暉夕蔭,氣象萬千……」令歷代眾多文人所傾倒,唐李白詩云:「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千百年來,洞庭湖孕育著中華楚地文化。

  

岳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岳陽城西門城牆之上,西臨洞庭湖、北望長江,遙對君山島,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的盛譽。

  

岳陽樓何時所建,說法不一。相傳三國時期,劉備、孫權爭奪荊州,魯肅率兵駐守岳陽(當時稱巴丘),而岳陽樓,傳說是當年魯肅在洞庭湖訓練水師時的閱兵台。後來岳陽改稱「巴陵」,兩晉南北朝時期岳陽樓被稱為「巴陵城樓」,到唐開元年間,中書令張說駐守岳州,把此樓大加修葺,名南樓,後更名為「岳陽樓」。

  

後來,岳陽樓在戰亂中受到破壞,至宋慶歷四年,當時巴陵郡守滕子京集資重修了岳陽樓。范仲淹和滕子京是同年進士,滕子京在樓建成之後,修書一封,並附上岳陽樓的草圖,請再鄧州任知州的范仲淹為岳陽樓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自此岳陽樓名噪天下,特別是《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成為千古名句,為世人吟誦。後來滕子京又請詩人、書法家蘇舜欽書書寫《岳陽樓記》,雕刻家邵竦刻字。於是,滕樓、范記、蘇書、邵刻,成了岳陽樓的「四絕」。

  

在明崇禎十一年,岳陽樓毀於戰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進行修繕。現存岳陽樓為清同治六年所建,高約二十米,為三層、四柱、飛簷建築。全樓由純木建成,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撐全樓基本重量,12個飛簷高聳,十分俏麗;整座樓閂縫對榫,不用一個鉚釘;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陡而復翹,好似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玲瓏剔透。全樓造型端莊,結構嚴謹,氣勢雄偉。登樓憑欄遠眺,可飽覽洞庭湖「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無限風光。

  

悠久的歷史給岳陽樓留下了很多傳說和典故,為其增添了許多風韻和文化底蘊。相傳八仙之一呂洞賓經常到岳陽神遊,為這裡秀美的山水所迷,曾三醉岳陽樓,現在的「三醉亭」就是因呂洞賓而得名,此亭原名「望仙亭」,取望呂仙之意,同治六年重修時,改名「三醉亭」。與「三醉亭」相對應的「仙梅亭」於明崇禎年間所建,相傳當時正在修繕岳陽樓,在地下挖掘出一塊潔白如玉的石板,上面刻有一枝梅花,花瓣若隱若現,人們十分驚異,認為是神仙所畫,此乃仙跡,便修一小亭,立石其中,以作紀念,就是現在的「仙梅亭」。

  

自唐以來,岳陽樓便是詩人墨客的登臨勝地,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黃庭堅等歷代著名詩人,都曾先後登樓,流傳下來眾多的名篇佳句,如杜甫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訴,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黃庭堅的「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等。

  

岳陽樓以其浩蕩的氣勢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立於世間,雖歷經滄桑,仍具有無限魅力。每每登臨,不僅可以領略其雄偉的風姿以及洞庭山水之美,更能體味到其背後那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澱,感受悠悠中華歷史長河中那寶貴的文化神韻。@(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