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樂

【樂器巡禮】中提琴

起源與發展

中提琴是弦樂家族的中高音樂器,它的外表與小提琴十分相似,只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小提琴身高約六十公分),而它的弓則比小提琴的弓略長也略重,共鳴音箱也比小提琴的大。中提琴從比中央C低八度音程的C開始,每根弦間隔五度音程,依次為C、G、D及A音,比小提琴低五度,而比大提琴高了八度。

中提琴(Viola)的「名稱」源自於「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但其實「古中提琴」(Viola da braccio)才是中提琴與小提琴的前身,因為古大提琴是夾於兩腿之間拉奏,而古中提琴則和現在的中提琴一樣,是架在肩上拉奏的。

中提琴在管弦樂曲與室內樂曲中,常被用來加強節奏或填補和聲。它的發展與歷史和小提琴的十分相似,但由於在獨奏的場合中,缺少如小提琴那樣的適應性和細緻的音色,所以常居於伴奏的地位。直到十八世紀末,許多音樂家逐漸發現了中提琴獨特的音色、表情與豐富的音質,中提琴才開始被當作獨奏樂器來使用。

十九世紀之後,音樂家更多地注意到中提琴那充滿鼻音,雅靜、低沉而又神祕的音色,而在白遼士以中提琴獨奏作為交響樂「哈羅德在義大利」中的一個樂章之後,中提琴那優美、獨特的音色就有更多機會能以獨奏的方式呈現了。

構造與詮釋技巧

中提琴的發聲原理與小提琴相同,只是音高較低。以弓拉弦,可使音箱中的空氣振動,並加強音量。弓所施的壓力愈大,聲音愈強。平弓是用來拉奏長音的;要奏短音,只需以弓在弦上跳動即可,而中提琴的撥奏與小提琴相同,是以指撥弦。

名家與名曲

在十六世紀到十九世紀末間,中提琴手多半是由小提琴手所兼任的。最早的中提琴名家是十八世紀德國曼海姆的史塔密茲。而二十世紀的蘇格蘭中提琴家普利姆羅斯則被稱為最傑出的中提琴演奏家。近年來,擅長演奏二十世紀中提琴作品的俄羅斯中提琴家巴什梅特,則被稱為普利姆羅斯以後最偉大的中提琴演奏家。

除了白遼士那首有名的外,著名的中提琴曲目包括了 莫札特的、瓦爾頓的、理查.史特勞斯的等,而奧芬巴哈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以及比才「阿萊城姑娘」第一組曲中的也是中提琴的重要曲目。@*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