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提琴(英contrabass;法contrebasse )是近代管絃樂中最大的絃樂器,音域最低,琴身約115公分左右,琴絃為四度調律,分別為E、A、D和G音,音色沉重且相當於男低音,在16世紀末由低音維奧爾(Viola da gamba)發展而來。雖然低音提琴的聲音低而沈悶,不適宜當獨奏樂器,但在大合奏和交響樂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它通常比大提琴的八度音階還要低,演奏時擴大了器樂的聲域,強壯低沈的音色為樂團添加力量。
低音大提琴最初在管弦樂團出現時,只跟大提琴奏出一樣的樂句,但到19世紀初,已被視為獨特的樂器,有特別為其而寫的聲部。到了近代,低音大提琴成為爵士樂常用的樂器,但通常不用弓拉奏,而用手指彈撥琴弦,即撥奏(pizzicato)。記譜方面,由於低音大提琴的音調低沈,所以實際音高比記譜低一個八度,避免記譜加線的不便。
由於低音提琴體積大,演奏者要站著演奏(爵士樂)或像在管弦樂團中,坐在高腳椅上演奏。低音大提琴有一隻腳,使它在演奏時保持穩定。現代的管弦樂團通常有最少八名低音大提琴手。
低音提琴的弓有兩種型式,分為德國型及法國型。德國弓適合演奏強音,但快速樂句的運弓較難掌握,持法是握拳掌心向上,較有持久性;法國弓的優點是表情豐富,琶音及跳弓奏法自由,易於演奏快速樂句,但缺點是較無法演奏強音及音量大的音響,持法是握拳掌心向下。
音樂歷史上,自貝多芬開始,低音提琴才有機會充分發揮其機能並受到其它作曲家的重視,如第六號“田園交響曲”,和D小調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著名的「快樂頌」主題
就是由低音大提琴清晰地提示出來。
其它低音大提琴名曲還有﹕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動物狂歡節」的「大象」 ;葛利格:「皮爾金」第一組曲中的「阿塞之死」,在這一段中弦樂器都加上了弱音器,曲中低音大提琴陰暗的音色,特別顯著;還有柴可夫斯基:「胡桃鉗組曲」中的「中國之舞」等等。@*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