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國家級古蹟卑南遺址 最有條件列入世界遺產

【大紀元4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二十六日電)日前被劃為國定遺址的台東卑南遺址,在學術上不僅是南島民族遷徙的重要環節;在考古上,它被文建會列為有潛力爭取登入「世界遺產」的考古遺址。豐富的考古內涵被考古界視為東南亞首屈一指。

卑南遺址豐富的考古資料不僅是國內首屆一指,也是太平洋最大的墓葬群,挖出上千座的石棺。圖為複製的石棺群,方向朝著卑南族的聖山都蘭山。//中央社



卑南遺址位於台東南王里,也就是台東火車站的後方,面積廣達九十公頃,距今三千年。前史前文化博物館長臧振華表示,最早注意到卑南遺址並拍攝照片的是日本學者烏居龍藏,他於1896年到台灣進行人類學調查時,曾留下卑南遺址上的石柱影像紀錄。

但是一直到1980年,由於台灣進行台東新站的開發,鏟出大量石板棺和精美文物,才重新揭露蘊藏文化遺存異常豐富的卑南遺址。此事,由於輿論的披露和社會大眾的重視,保存維護呼聲隨之而起。

台東縣政府和考古學者合作搶救,經過十三次挖掘,出土為數龐大的考古資料,包括上千座的石板棺、聚落建築遺存以及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文化遺物。這不僅是台灣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不多見,外國學者認為是太平洋地區規模最大的墓葬遺址。

兩年前就有學者提出,卑南遺址相當有條件爭取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登錄為「世界遺產」;文建會完成我國十二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甄選,卑南遺址也名列在內。

臧振華認為,就學術意義來看,卑南遺址的史前文化,不但與台灣西海岸的若干史前文化有相通之處,而且與現存南島民族文化也有所關連,成為台灣史前文化整體發展脈絡中的重要環節。此外,在台灣史前文化與東南亞史前文化關係的研究上,卑南文化也有其值得深入探討之處。所以,卑南遺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學術價值,是無庸置疑的。

目前遺址規劃為遺址公園,主要有四部分,主題館介紹卑南遺址,考古現場遺址,原生植物園和「月形石柱」。月形石柱是史前時代卑南文化人最顯著的遺跡,據考古學家推測,石柱的功用可能是房子建築結構的一部分,用來支撐樑柱;原本並不是月形,經過風化、侵蝕,上方形成了月亮的形狀,而被稱為「月形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