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

李家同:青少年的邊緣化現象

任何一所學校,行為偏差的學生都是少數,我們應該還來得及拯救這批可能變成社會邊緣人物的青少年。

前些日子,校園內發生兩件不同類型的案件,一個是一些青少年自殺的案子,另一個是台北市幾所高職生大規模械鬥。前者頗受媒體的注意,後者則好像幾乎沒有人討論過。

其實這一個高職學生械鬥的事件是非常嚴重的,因為這些學生來自相當有名的高工,但械鬥規模奇大,大約有四十位學生參與。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孩子不僅打架而已,他們用的武器極為兇狠,我在電視上至少看到一些我一輩子沒有看過的刀。

這些孩子,已經離開社會主流了,在主流內的孩子,不一定非常用功讀書,可是他們絕不會做這種集體械鬥的事。最可憐的是:這次械鬥,好像有人因此死亡,至少很多人受傷。這些孩子不可能沒有紀錄,這種事情發生了,警察不可能將孩子們罵一頓,叫父母將孩子們領回去就罷了,從此以後,這些孩子就「犯有前科」了。

孩子窮沒有關係,笨也沒有關係,窮人的孩子仍有前途,功課不好的孩子也會有前途,可是犯有前科的孩子,前途總要坎坷得多。

青少年學生自殺以後,我們一定會追究一件事:我們做老師的事先能不能從孩子們的行為中感到預兆?如果我們承認:我們事先感覺,並發現這位學生有自殺傾向,而沒有採取任何的輔導措施,我們一定會感到內疚。

現在大批中學生械鬥,我們也應該問同樣的問題:我們做老師的事先有沒有感到這些孩子有問題?似乎,教育當局沒有追問這個問題,社會和媒體也不追究學校有沒有責任。

大規模中學生械鬥,影射一件很可怕的可能:孩子們是在學校裡學壞的。學校應該是一個使青少年越變越好的地方,如果一個小孩子,原來還很單純,因為在學校內交到壞同學而變壞了,那這就十分值得我們關心了。

我認識一位家長,他說他最後悔的事就是將他的兒子到一所高中去念書,他認為他的兒子在國中僅僅是不喜歡念書而已,不是個壞孩子,可是到了那所高中,他就變壞了。這個孩子也承認,他在那所高中交到了一批壞同學,最後犯了大錯,後悔已晚矣。孩子和家長都同意當年還不如送孩子去做學徒,也比到這所高中去念書好。

在好萊塢電影裡,很多美國的中學被形容成像叢林一般,孩子們要能在裡面「生還」,簡直是不可能的事。社會到了這種程度,教育就很難辦了。我們國家沒有如此嚴重的問題,任何一所學校,行為偏差的學生都是少數,我們應該還來得及拯救這批可能變成社會邊緣人物的青少年。

最重要的是我們教育主管當局的態度。如果教育主管當局重視學校裡有害群之馬的現象,而且也責成學校負起輔導這批有問題的青少年的責任,情形一定會有改善。

我們都曾經是青少年,如果我們當時已經有耍太保的傾向,老師其實早就知道了。問題是如何處理這些血氣方剛,而行為已有嚴重偏差的孩子?我本人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法提出答案。可是我相信,只要我們注意這個問題,縱使問題不能全面解決,也總可以得到改善。

學校如果不但不能使孩子越來越好,反而變得越來越壞,真是一大諷刺。可是事實就是如此,我們不妨勇敢地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不使這種情形繼續惡化下去。我們不能讓學校成為學生變成社會邊緣人物的地方。@(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