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1:波士頓翦影 公園裡的雕像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芸/波士頓攝影報導)「在我內心深處,總想多去幫別人一點,因為我曾經接受過太多的幫助。」(It was in my heart to help a little because I was helped much.)以《先知》(The Prophet)一書備受西方青年學子推崇的紀伯倫(Kahlil Gibran),他的雕像與上述這句話刻在美國東北角的文化古都──波士頓的卡普利廣場(Copley Square)石座上。

紀伯倫是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為何在波士頓有他的雕像呢?1883年1月6日誕生於一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紀伯倫在12歲(1895)隨母親、兄妹移居美國波士頓的貧民區唐人街,14歲(1897)一人返回黎巴嫩就讀大學。

位於卡普利廣場正前方的石座上,有紀伯倫雕像與他的生平介紹。

190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遊歷希臘、義大利、西班牙,最後到巴黎學畫。紀伯倫21歲(1904)首度在波士頓舉行藝術個展,22歲出版評述音樂的第一本書籍。

1908年向大藝術家羅丹學習雕塑,1910年重返波士頓,同年歲末移居紐約,與其他阿拉伯作家組織「筆會」,直至1931年4月10日(48歲)逝世。紀伯倫在故國黎巴嫩前後只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紐約是紀伯倫居住時間最久,也是創作最豐富的階段。

花木扶疏的卡普利廣場,後方是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與波士頓的最高大樓John Hancock Tower,這大樓出自名建築師貝律銘之作。

紀伯倫在紐約病逝時,不分宗教、年齡、國籍,成千的人去瞻仰遺容。然後運往波士頓一家馬龍派教堂裡,許多青年哭倒在棺前。當在教堂舉行儀式時,教堂裡外擠滿了哀傷的人。到了6月,遺體運回貝魯特,棺上覆蓋他所愛的國家──美國與黎巴嫩的國旗。

卡普利廣場的戲水區。

他用英文寫的散文詩代表作《先知》,有「小聖經」之稱。據統計,已譯成56種文字,發行量超過700萬冊。在中國,紀伯倫的作品是僅次於《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文學第二大暢銷書,在大、中學生和知識分子裡擁有眾多讀者。

綠草如茵的卡普利廣場。

在紀伯倫誕辰100週年時,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儘管有虔誠的信仰,紀伯倫反對宗教組織與儀式。他一生尊崇四個人──耶穌、蘇格拉底、貞德、林肯,對他們的評語是「單純」(simplicity)。

紀伯倫雕像仰望著隔著一條馬路的波士頓公立圖書館的正面。

波士頓公立圖書館的正面與側面。

譯有《先知》一書的王季慶女士表示:「在他(紀伯倫)心目中,沒有種族或階級的分別,只有滿腔對全人類與對生命的熱愛。這些都充分表現在書中的字裡行間。」

以下片段為摘錄王季慶所譯的《先知》:

對於「給予」,他說:
「你所擁有的一切,有一天都得給出;
因此現在就給吧,這樣,給予的時機就屬於你,而不是你的接受人。
你常說:『我願給,但只給那些值得接受的人。』
你果園中的樹不這樣說,你牧場上的羊群也不這麼說。」

卡普利廣場右前方的十字路口。

對於「工作」,他說:
「當你工作時,你完成了大地最深遠的夢的一部分,
那是當那個夢生成時就已分派給你的。
你持續的勞動,事實上即是對生命之愛,
透過勞動去愛生命,也就是與生命最內在的奧祕相親近。」

位於卡普利廣場與波士頓公立圖書館之間的馬路,車輛川流不息。

對於「快樂與悲傷」,他說:
「當你快樂時,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發現,只有那曾使你悲傷的,正給你快樂。
當你悲傷時,再深察你的內心吧。你將明白,事實上你正為曾使你快樂的事物哭泣。」

波士頓公立圖書館的側面。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加調查員與移植醫生商討制止活摘方案
中國醫生美國國際大會期間接訴狀
歡迎中國女壘來訪波士頓紀實(一)
東方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在美被控酷刑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