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從《黃帝內經》看中醫養生

如果說,有這樣一本書,它能影響一門學科兩千餘年,從古至今,這一學科領域的學者都把它視為第一本必讀的書,看作這門學科的金科玉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它神奇的魅力非旦沒有被歲月所淹沒,反而在科學昌明的現代不斷綻放出新的異彩,帶給世人新的驚喜,那麼,《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就是這樣一本書。

  《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其成書年代,史書上沒有確鑿的記載。經後人考證,多認為這部書並非出自一人一時之手筆,其材料來源久遠,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中後期有人將其匯總編為一書。自這部書問世,它就成為醫道之淵藪、醫家之圭臬,千百年來指導著中醫的學術發展與臨床實踐。

  在《內經》的理論體系中,養生學說佔有重要的地位。一部《內經》就總體而言,主要講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認識疾病與治療疾病;另一個就是養生與防病。養生,就是保養生命。養生學說,是根據中醫理論,在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制的基礎上,探索健身防病、抗老延壽的理論和方法的學問。防病,是養生的主要手段,只有不得病、少得病,人才能擁有健康,進而延長壽命。《內經》有一句名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認為病不論大小,得了病就對人體有損害,一個智慧的人,應該防患於未病之前,而不是治療於生病之後。《內經》把養生保健放在比病後治療更重要的位置,這在講究「預防為主」的現代人看來,也應當是十分超前的理念了。試想,如果真能如此,醫學成為以養生保健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科學,人們隨時可以得到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導,從而有效地預防各種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疾病,那麼提高生存質量,延年益壽就不再是一句空話了。

延年益壽,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中國雖然不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但卻是一個研究延年益壽之術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對生的企盼和對死的恐懼,使人們鋌而走險,嘗試各種「長生之術」。歷史上占卜求仙、煉丹拜佛、服石練功,都曾流行過,人們為此付出了健康以致生命的代價,真可謂南轅北轍。儘管如此,人們仍然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這種藥物不行,換上另一種;這種方法不行,另闢蹊徑。執著地認為養生就是服用某些靈丹妙藥,或操練某些秘宗功法,或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時下流行的「補腎」抗衰老,就是這種觀念的體現,或者說是一種歷史的延續。從本質上說,希圖通過「補腎」實現延年益壽,與歷史上那些尋找長生不死仙藥、服石、煉丹的人步入的是同一個誤區。這個誤區,是希望用藥物來修改生命的過程。這個誤區還在於,把生命看成是某個臟腑的功能,把「腎」當作生命本原,其他臟腑都拋在一邊,以為「補腎」就是「養命」,其中的謬誤很多人至今並不明瞭,加上現今社會上各種商業性的炒作,更使人墮入迷霧之中。其實,在《內經》中,全然沒有這樣的旁門左道。《內經》的養生觀與上述養生觀有著本質的區別,它認為生命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有著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內經》所追求的是,如何把握生命規律,如何遵循自然法則,從而使生命能夠最大限度地接近以至達到「天年」這一人類的自然壽限。誰又能說,這不是最高的智慧呢?什麼是智慧?簡單地說智慧就是對於規律的認識。中國古代對生命規律認識得最好的,在這個領域最具智慧的,就是《內經》了。《內經》中並沒有人們所期待的靈丹妙法,而是將養生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貫穿於生命過程的所有細節之中,一起一臥,一食一飲,在古樸與自然中,體現對生命的關愛與養護。

  《內經》的養生思想與這部書的其他內容一樣,是我們的祖先歷經數千年生活的磨礪及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一點一滴、一代一代積累、總結出來的。在科學知識與技術尚不發達的古代,先民們把自己的身體作為觀察的對象,憑借心靈和感官,去感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發生在周圍人身上的一切。病痛的折磨與失去親人的悲哀,使人們格外重視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尋找預防疾病的辦法,並把獲得的寶貴經驗口耳相傳,記錄下來,流傳後世。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些先民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換取的經驗。

  《內經》養生觀的第一個特點是順應自然。《內經》以一種極為廣闊的視野,將人類置於天體運動、宇宙變遷、氣象規律、地理方位、物候變遷、自然萬物、社會環境、生存條件中來觀察,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能夠施加給人的各種因素都考慮在內,得出了「天人相應」的結論,並把這一思想滲透到認識人的生理、病理以及養生等方方面面。同時,把人體這個複雜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重視形神兼養,是《內經》養生觀的又一個特點,認為養生的最高境界是精神與形體的健康、和諧。《內經》養生觀的另一個特點是平衡的思想。反映在養生方面,表現為舉凡行事,不論飲食起居,精神情志,還是形勞房勞,均以平衡,協調,無太過,無不及為法度,注重事物的均衡性,行為的適度性。《內經》的這些思想,正越來越多地得到現代科學的證實。這些特點與西醫注重從微觀結構來觀察人體,形成鮮明對照,也是《內經》對生命科學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來源 : 華夏中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