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宮殿陵寢

中國城市神貌與發展(四)商朝時期

商朝

商朝(約西元前1600-1046年)繼夏而起,根據《史記》記載,從成湯建國到商紂亡國,共傳三十代,前後六百餘年。商的祖先是契,因為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封於商。從契到成湯的十二代之間,曾經八次遷都。到成湯時才又定居於最初的起源地亳(bó,河南商丘)。成湯登帝位後將都城西遷至今日的鄭州,仍命名為亳。大約有150~200年之久,商都一直在亳,僅次定都於殷的時間。之後又遷都六次,在西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

當時並沒有把這個地方叫做「殷」,甲骨文中把它稱作「大邑商」,周滅商後,把商都附近商王的田獵區殷原這個「殷」地名稱呼商朝人,所以後來才將商稱之為殷,或稱殷商。為擺脫政治動亂和災害困擾,商朝多次遷都,是歷史上遷都最頻繁的王朝。

在甲骨文中有「中商一大邑商居土中」之說,「土中」即四方的中心。傳統的「擇中」思想由精神層面上的「天子所居為中」,演變成選擇物質層面上的領土中央為都城。如前所述,商朝因避動亂而多次遷都,選址以軍事防禦為考量。」

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吳起認為夏桀與殷紂之都皆由山川所環繞,為形勢險要、易守難攻之地。但地理上的優勢並無法庇護暴君之不受推翻,相反的,唯有勤修德政,才能使天下太平,四方來附。

盤庚遷殷

盤庚是商朝中期的賢君,他遵循商湯以德化人的治國之道後,扭轉了商王朝的頹勢,使之再度強盛,盤庚遷殷是商朝歷史的一個巨大的轉捩點,從此商王朝結束了屢次遷都的動盪歲月,迎來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新時期。考古發現,出土的殷墟尚未發現有城垣的遺跡,首都沒有城牆作保護,卻能屹立約270年之久,由此可知德治始能令國家長治久安。商朝的歷史裡有多次國勢衰微後又重新振興的情形,皆與帝王的修德行善有著直接的關係。

商都結構  歷代都城建築的先河

商朝的都城以早期的亳和後期的殷為代表,現代考古界推測亳就是當今的鄭州,而殷則位於安陽小屯一帶。鄭州商城的面積達25平方公里,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一座王都,也是歷史上第一座建有城垣的王都。

在鄭州商城發現外、中、內三重相套城牆,布局嚴整,是一座具有一定規劃布局的都城,開創了歷代都城建築的先河。考古發現,鄭州商城不僅有城牆、護城河,還利用湖泊作為防禦設施。內城裡有巨大的宮殿群,四周迴廊圍繞,中間有九室的重簷頂大型殿堂。在城郭內則發現大規模的鑄銅、製骨及製陶的作坊遺址,表明鄭州商城的各種手工作坊已頗為發達。

盤庚定都於「殷」之後,使商代早期四處游移的都城有了定所。在司馬遷所寫的《史記》中曾提到周公將其弟康叔分封在「河淇間,故商墟」(《史記.衛康叔世家》),都城「殷」所統轄的區域範圍,位在今日河南省北部黃河故道與淇水之間、洹河兩岸的地區(稱為「殷墟」或「商墟」)。

根據「殷墟」出土的遺跡判斷,殷都沿著洹河兩岸發展、綿延十餘里,周邊並無城牆,只有一道大溝作為防禦設施,與彎曲的洹河成環狀防護都城。殷都城功能劃分相當明確,具備鄭州商城都城的構成要素如宮室、供水設備與排水系統、各式作坊、民居建築等。

都城中心區為宗廟宮殿區,宮殿台基的方位或正南北、或正東西,各座基址大致排列成行,東西南北相對,呈現出四合院的布局格式。圍繞著中心區,呈環狀放射性密布著許多族邑民居及手工業作坊,民居建築群也具備了廳及四合院的特點。商代築牆時是用版築。即橫放兩塊木板,板外櫬以木柱,版內填土用杵搗緊,築好後再將木板及木柱拆掉。

西北方則是王陵區,共發掘十三座王陵大墓以及數千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其中有座空墓,推測是紂王在生前為自己所建,但因為暴政招致天怒民怨,死不得葬。

道路與商人、商業

殷都有發達的道路系統。在殷墟博物苑的展廳裡,八.三五公尺寬的車道上,四道車轍和兩側的便道清晰可見。商代的交通發達,已普遍使用車輛,如此帶動買賣的活躍,貨物交易因而被稱為「商業」、從事交易者則被稱為「商人」。商朝的商業已十分發達,根據《六韜》記載,「殷君善治宮市,大者百里,中有九市」。市場內販賣各種來自各地的貨物,玉器的材料被證實來自新疆和田;被稱為「檔案」的刻有甲骨文的龜甲,產地遠在今天的馬來西亞。

商人的卜與祀

根據《尚書.盤庚》記載,盤庚在遷都前作了很多準備工作,包括在確定都城方位時,使用圭臬等測日影的工具定向。此外,由於「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小戴劄.表記篇》),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觀念影響下,殷人盛行使用龜甲來求神問卜,舉凡戰爭、動土、遷移、婚嫁、出行等,無一不先通過卜筮徵求神靈的指示。刻於龜殼與獸骨上的問卜文字就是傳世至今最早的中文--甲骨文。

建城遷都乃王朝之大事,事關國運興衰與民生大計,更是馬虎不得,必須反復問卜才能動土施工,所以從流傳下來的商代甲骨上可以發現 「子卜,賓貞,我午(作)邑」,或「乙卯卜,命貞,王乍(作)邑」等,而史書也記載了盤庚在昭示決定時,強調「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天帝將授命我們在此建立新都,永遠興盛),「非敢違卜」。

商人敬天還表現在頻繁的祭祀上,在開工動土前、房舍奠基、安置城門等等工程大事時,都要舉行祭祀。占卜與祭祀的傳統延續後世,成為擇地建宅的一部分。

《史記.殷本紀》記載了商湯登帝位後全國連年大旱,商湯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禮,祈求天帝除旱下雨,是為「郊祭」的由來。七年求雨不果,史官們占卜後說:「祭祀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作祭品。」 商湯說:「我祭祀占卜求雨,本是為民,怎能去焚燒人民? 用我來代替吧!」命左右把祭祀的柴火架起來,向上天禱告,然後便坐到柴上去。左右正要點火,突然烏雲四合,大風乍起,大雨驟降。這就是歷史上的「湯禱桑林」。人們都認為正是湯的為民犧牲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旱情解除。

由這段記錄可以得知,商朝存在以活人活物祭祀的習俗,雖然商湯賢德愛民,捨己以殉,卻也無法廢除這個惡習。活祭與殉葬的習俗到商代中後期越演越烈,考古發現,甚至連建築物安置地基前都要先以活人獻祭,如此違逆人道的做法,也是導致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殷商的滅亡

殷商和夏朝覆亡的經過極為相似,殷商的最後一個君主紂也如同夏桀一樣,殘暴奢侈、荒淫無度、迫害忠臣百姓。《史記》記載商朝的都城在紂時「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離宮別館」。他大興土木建鹿台、做「酒池肉林」以供淫樂,而百姓卻不得安食,民怨載道。紂的暴行,也引起了上天的震怒。據《淮南子》載:「殷紂時,嶢山崩,三川涸。」 史籍在解釋地震原因時說:「紂王無道,故嶢山崩而薄落之水涸。」 此時周武王修德使萬民來附,率領諸侯討伐無道之夫,終於代替商朝取得天下。@*#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