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海洋台灣新國力專題報導系列之二

黑潮湧升千年古水 台灣深層海水產業掌利基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二十四日電)行經台灣東岸的黑潮湧升,送上千年前的古海水。這種工業革命前的海水具備低溫、潔淨、富含礦物質及營養性,使台灣發展「藍金」深層海水產業具備領先全球利基。經過政府及民間多年努力,台灣深層海水產業已展露頭角,可否開創另一波全新產業動能,端賴能否掌握研發創新金鑰。

深層海水廣義定義是指蘊藏在海面200公尺以下,因無光線穿透,不能行光合作用,沒有動植物分解元素存在,因而具備低溫、潔淨、富礦物質及營養份與病原菌稀少等特質水。被喻為「陽光無法眷顧的寶貝」。

在台灣沿岸所汲取到的深層海水是千年以前的古海水,也就是工業革命以前的水,完全未受污染。 這些千年古海水是南北極融冰後低溫水體,受地球自轉影響所形成的大洋性環流,行經台灣東部,受到海洋表層黑潮運動及大陸棚邊緣地形效應,因而在離岸兩三公里處,湧升出一千公尺深的深層海水。

專精深層海水議題的前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水利產業組長陳仁仲表示,1972年第一個人造衛星的衛星影像顯示,大家才發現台灣東南海岸以及澎佳附近有湧升流,這股湧升流會把千年古水送到岸邊。

他說,經衛星影像解析,全球有多處海洋均有湧升流,包括智利沿海美國加州西海岸非洲西岸等。但老天送給台灣的大禮是透過黑潮及地形效應,讓這股湧升流離海岸極近,是全球最符合工程開發效益的國家。

潔淨、富含礦物質及營養性深層海水可說是上天的恩賜。

隨著人類工業與醫療發展,地面上的大川河流,甚至是海洋表層水,都受到污染。美國三十個州對各州內河川取樣研究發現,人類所使用的三十一種抗生素(如環境荷爾蒙)等,無法被污水處理場處理掉,會繼續殘留在水裡。這種後續無形影響難以評估。

同樣的現象也在台灣出現。

陳仁仲說,1994年開始後長達十年時間,台灣出現一種奇特現象,所有經受精的九孔苗無法成功孵育長成,孵育率大降至不到一成。業者懷疑是否是水質受污染,但經檢測,水質卻都完全沒問題。

因此,年產值近新台幣10億元的九孔苗養殖業開始慢慢轉到中國,但沒過幾年,同樣的問題再度發生,九孔苗養殖基地再轉移至海南島。沒過幾年,九孔苗又養不活了,養殖工廠因而再大舉移至泰國。

但深層海水的開發,讓台灣九孔苗養殖重獲生機。

位於花蓮的東昇養殖場開始用深層海水來孵育九孔苗,把一顆受精九孔苗放入,不到一秒半,就孵育成功,且存活率高達九成。

這令業者大為好奇,在基隆水產試驗所協助下,他們解析深層海水成分,然後以化學組成方式,合成深層海水,再把受精九孔苗放入,不僅長達一分半鐘都未孵育,而且存活率相當低。

陳仁仲表示,這證明人非上帝,大自然有許多人類解不開的奧密,水齡高達數千年的深層海水,由於未受到人類污染,潔淨富含礦物質營養性,才能給九孔苗最自然的長成環境。

根據日本高知大學研究顯示,不能經即時化驗出水污染高達三百種以上,而且有十五種會導致基因病變。

因此,完全未受污染占整個海洋水體約八成的深層海水,勢必成為下世紀最炙手可熱的水資源

「二十世紀是維他命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是礦物質的世紀」,這是一位日本學者的預測說法。

陳仁仲進一步分析,追求身體健康的人類,在二十世紀拚命研發出各種有益身體健康的維他命。進入二十一世紀,學者發現,礦物質等微量元素對人類健康影響甚鉅。經地球幾千年孕育而成,富含豐沛礦物質的天然深層海水,將提供解決之道。

在這波新興深層海水產業浪潮中,美國夏威夷及日本最早攻上浪頭。

日本政府經十餘年研究發展,以「地域振興計畫」,協助高知縣發展深層海水產業,盼提振偏遠地區傳統產業經濟。如今成效良好,2001年相關產值已突破六千億日圓,高知縣更成為各國發展相關產業必到觀摩取經重要據點。

美國夏威夷1990年成立自然能源實驗室,規劃研究區、養殖區、營業區及洋科技園區,2003年進駐園區的廠商每年為夏威夷創造近五千萬美元產值。

台灣雖然起步較晚,但天然條件更為優越。行政院2005年核定「深層海洋資源利用和產業發展政策綱領計畫」, 許多業者紛紛投入,目前已有四家生產深層海水包裝飲用水的廠商經過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認證通過。

但深層海水產業應用層面極廣,包括應用在醫療藥物、化妝品、觀光休閒、冷東空調、健康生機食品、水產養殖、機能水、飲料、食品添加及加工等,未來發展潛力無窮,商機更是無限。

不過,陳仁仲憂心的是,若廠商只看到未來市場大餅,不先詳細研究評估,取得關鍵技術,很難讓深層海水產業得以真正壯大。

他認為,研發才是這個新興產業金鑰,唯有研發,發展高附加價值產品,才能為台灣帶來新一波的產業動能。

深層海水產業的水源來自於台灣四周的海洋,這個產業正是可以立足台灣、深根台灣的產業。台灣深層海水產業確已開始展露頭角,未來發展仍有賴產學研界群策群力齊心投入,才能成為新世紀產業動能,推升台灣經濟前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