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宮殿陵寢

【中國城市發展史】秦漢時期(三)

【大紀元9月2日訊】 東漢的建立(西元25-220年)

新朝滅亡2年後,劉氏後代子孫劉秀建立政權,是為漢光武帝。他在經過十餘年的征戰後統一天下,並延續漢朝稱號,因其定都于洛陽,史上稱為東漢,而將劉邦建立的朝代稱為西漢。東漢的諸多制度多沿襲西漢,除原先西漢開拓的疆土與外交外,東漢更延伸了絲路的通商路線,使佛教得以經此傳入中土。道教也在此時出現在神州大地,自此儒道佛三家並立,成為神州文化的思想主流。



漢畫像磚中的宅院。

王莽末年,西漢長安已經殘破不堪,匈奴又不時侵擾關中地區,遂使漢光武帝決定定都洛陽,因為洛陽雖經戰火,但損害不算太大,南宮基本上仍然完好。有關東漢洛陽的記載很少,根據今人研究東漢學者的論述,認為洛陽應該是一座遵照《考工記》的規劃藍圖所建立的城市 。據文獻記載,東漢洛陽建立在周朝的洛邑上,從“南北9裏七十步,東西6公里十步”來看,城市平面應該是長方形。城門12,漢光武初期的主要宮殿在南宮,到明帝以後增建北宮、東西宮和諸王府等,宮殿的尺度應該一如東漢的風格“中度”,亦即大小合宜,不作大型的設計。

絲路的重新開通與佛教的傳入

東漢在政權穩定後,開始經營與西域的友好關係,從王莽當權後中斷的文化交流,終於在65年後重新恢復。漢明帝派班固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國前來入貢,他得知西方有“佛”這種神存在,便在西元68年派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用白馬馱回佛教經典。漢明帝於次年在洛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馬寺,聘請天竺高僧在此譯經、傳教,從而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白馬寺的規制據說全部遵循天竺方式,實際為何因為沒有任何文書記載而無法知悉。東漢末年徐州有一座“浮圖祠”,由廊閣圍繞著一座浮圖(塔)組成,可容3千人禮佛 。以塔為中心並非中國傳統的建築手法,此時建造木結構的技術已經可以突破高度的限制,得以向上發展,為塔這種新形式的建築物提供了發展的便利條件。

建築的創新特點

高層的木結構問題在東漢得到了解決,建築物向上發展的技術不再是問題了以後,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流行的將木結構購興建在高大的土臺上的“高臺建築”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漢朝的墓葬陪葬品流行使用畫像磚和畫像石,以代替容易腐朽的木刻絹畫等物。畫像磚石上的建築物為後人瞭解漢朝建築,提供了豐富的間接資料。



漢畫像磚。

東漢的衰亡

東漢同西漢一般維持了二百年左右便沒落,原因也如西漢一樣,皇帝昏聵無能、外戚和宦官結党爭權,輪流執政,最後被外藩軍閥董卓所趁,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是個殘暴之人。他強迫漢獻帝自洛陽遷都長安。在離開洛陽之時,董卓下令對洛陽進行一次大洗劫:他宣佈沒收富家財產為己有;又放火燒盡宮廟、官府、房舍,使洛陽200裏內房屋蕩盡、雞犬不留;此外,他指使將軍呂布搗毀漢室帝王陵墓和公卿以下墳墓,收取墓中珍寶。董卓的暴行,激起了全國的不滿,各地紛紛起兵討伐。董卓在長安被殺,其部下又燒毀長安,漢朝二京先後被毀。天下又陷入混亂與分裂狀態,進入盡情演義的三國時期。

東漢在名義上因為漢獻帝的在位而還存在著,但國土實際上已經被三分天下了。名義上的存在於西元220年,也因為“禪位”給曹操的兒子曹丕而結束。

小結

秦漢開創了中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府形式,秦雖短命,但在這短短的十五年間完成的大型建築工程,卻是後世難以企及的。二漢時期儒道佛先後登上歷史的舞臺,為神州日後2千年的文化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礎。自東漢出現第一座佛寺後,佛教建築開始在神州大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佛塔這一外來的建築概念在文化的不斷融合下逐漸形成具中國特色的標誌性建築。

高層的木結構問題在東漢得到了解決,建築物向上發展的技術不再是問題了以後,從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流行的將木結構購興建在高大的土臺上的“高臺建築”慢慢淡出歷史舞臺,由純粹的木結構建築取代。秦漢時期庭園設計已經與宮室設計同為並重,互為表裏。中國的園林此後成為特殊的結合美學、景觀、建築、修煉等因素的藝術品。@*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