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滄桑數千載 采風豐富多變 ( 上 )

歷史過程充滿戲劇性 為西方文明縮影

蔡大雅, 雅慧

人氣 18

本文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17期【城市的瞬間】欄目

羅馬的確不是一天造成的。本次西方文明的歷史在羅馬上演得太精彩,相應的,作為舞臺的羅馬城,其舞臺布景與道具也十分精緻豐富,而且保存得還相對的比較好。羅馬猶如女大十八變般的,在數千年裏的各個時期,變換著不同的風貌並具備不同的氣質。

羅馬由沒沒無聞的小村莊變為西方世界中心的大都會,遭受天災人禍的打擊,淪為廢墟般的小城,再敗部復活式的重新發展,到今日躋身於中型城市的行列;它曾是鄉村,曾是強盛輝煌的帝國首都,又是虔誠的宗教聖地;曾大肆迫害基督徒,又成為基督教的最後堡壘;它曾驕奢淫逸,又極端保守衛道。可能很少有城市像羅馬一樣,經歷過一座城市會遭遇到的各種階段。

一座城市的興衰如同人類的成長過程,羅馬尤其充滿戲劇性,它的故事太多了,它的歷史簡直是西方文明的縮影。

神的子孫肩負使命 建立羅馬城


現代人習慣以那對被母狼撫養過的雙生子建立羅馬城為羅馬歷史的開始,但古羅馬人不這麼認為。他們自認是神的子孫、特洛伊英雄的後裔,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這一切要從那傳說般的特洛伊戰爭說起。

話說特洛伊戰敗後,特洛伊國王的女婿、愛神維納斯與凡人所生的兒子埃涅阿斯帶著父子,3人倉皇出逃。他在流浪的途中聚集了特洛伊族人,到處尋找新的安身之地。他們在海上漂泊了7年,歷經各種苦難、誘惑與考驗,支撐他們前進的,只是死去的英雄在戰火中顯現所揭示的預言,那就是他們的子孫將在遙遠的異鄉土地上建立一座偉大的城邦,統治著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

但預言對於心存疑惑的人,總是過於縹緲,慢慢的有些人便放棄了尋找,選擇在旅途中定居。他人的決定使埃涅阿斯心裏沒底,猶豫於是否繼續前進,直到他在女先知的帶領下來到地府,見到陣亡的英雄們的靈魂,它們讓他看到未來,才使他再次堅定自己的使命。

埃涅阿斯帶著不想留下的人穿越地中海,來到歐羅巴大地上的拉丁姆地區,那裏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是適合農牧的肥沃土地。那裏已經有幾個部落定居,其中一位國王遵照神旨,將女兒嫁給埃涅阿斯,並給他一片土地。此舉激怒了來自其他部族的另一個求婚者,為此爆發了3年戰爭。最後埃涅阿斯戰勝,他們在此定居下來。

埃涅阿斯的後裔世代為王,傳到努米埃爾時,王位被其弟竊取。篡位的叔叔強迫國王唯一的女兒去當女祭司,以防止國王的子孫為其復仇,因為女祭司必須守貞不能結婚。

結果,國王的女兒與戰神馬爾斯生下一對雙生子。惡毒的叔叔派人將嬰兒遺棄在台伯河畔,幸好一隻母狼救了他們,後來牧人撫養他們長大。雙生子羅穆盧斯和瑞摩斯長大後,為其祖父復仇,並在當年被牧人發現的地方建立一座城市。

神諭昭示他們,最先看到天上飛鳥的人將作為新城的主人。兩人分別看到禿鷲,於是爭吵起來,最後兄弟相殘,羅穆盧斯殺死瑞摩斯,以己之名將新城命為「羅馬」,據說,這是西元前753年4月21日的事。羅穆盧斯成為第一個王,死後變為羅馬的戰神奎利納斯。

由城邦國家 蛻變為大國首都


羅馬在發展過程中,陸續融合周邊各個民族,吸取各個文化的長處作為己用,這種務實的態度使之漸漸強盛。影響羅馬文化最大的,是來自地中海的希臘文化與來自意大利北部的伊特拉斯坦文化,羅馬從它們那兒學到了文字的運用與對神的敬拜。

最初的羅馬是個城邦國家,規模如希臘各地的城邦國家一樣,有個高立在山丘上的衛城,裏面有神殿和國王的宮殿,居民區和市集議會等則散布在衛城周圍的山腳下。羅馬除了有條台伯河經過外,城牆內的範圍還包括7座山丘,衛城坐落在「卡畢托」(Capitol)山丘上,羅馬人在那裏建立起第一座神殿以祭祀天神朱庇特。隨著國力的強盛,羅馬城也逐漸向外擴大,王政時期的羅馬總面積約285公頃,已經是當時意大利半島上最大的城市。

羅馬城在建立後經歷了7位國王。西元前6世紀,羅馬人因為國王殘暴荒淫而廢除了君主制,建立共和政體,國家由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統治,2位從貴族中被推舉出來的執政官掌有最高權力,但只能執政1年,以避免權力長期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共和政體奠定了羅馬社會的穩定,使之得以向外發展。西元前4世紀起,羅馬開始擴張領地,只除了在西元前387年被高盧人攻占,衛城以外全被焚毀外,羅馬城在數百年來未曾被外敵攻破過,直到西元410年,西羅馬帝國才被西哥德人所毀。在這800年的時間裏,羅馬成為一個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其疆域之大,在本次文明裏僅次於千年後崛起的蒙古帝國。

西元前4世紀,羅馬被高盧人摧毀後,立即進行重建,一道用堅固的岩塊建造的城牆保衛著新生的羅馬城,總面積更廣達426公頃,此時羅馬城的規模已經超越希臘的雅典。羅馬再也不是一個城邦國家了,它開始以一個大國的首都面對世界。

隨著國勢的強盛,羅馬城的建設不僅逐漸增多,建築物的規模更是越來越大。數不清的神殿、市集、廣場、劇院及浴場等各種公共建築,在城裏各處被建造著,等到所有可以使用的空間都蓋滿各式各樣的建築物後,就拆除老舊的建築,以便讓出地方建造新的建築物。只是這些建築也未能逃脫類似的命運,不是被更新的建築物取代,就是在漫長歲月中損毀。時至今日,共和時期的建築現在只剩下廢墟般的遺跡,供後人遙想當年榮景。

此時出現歐洲最早的建築專著——維特魯威(Vitruvius)的《建築十書》,提出「堅固、適用、美觀」的建築原則,奠定歐洲建築的基本體系。

建立羅馬帝國 為西方世界中心

西元前60年,羅馬由凱撒執政,他和其他兩個有名有錢的人結盟,結束共和體制,史稱前三頭政治。凱撒出身貴族,個性聰明活潑,從小接受全才式教育,既是傑出的軍事家及政治家,又是文學家兼體育健將。他會寫詩、編劇,曾帶領羅馬軍隊攻占高盧(今法國),他也是第一個跨越萊茵河攻擊日爾曼民族的羅馬將領。

西元前44年,凱撒被刺殺身亡,他的侄子兼養子屋大維繼位,與另兩個新起之秀結成後三頭。屋大維和安東尼分掌龐大領土的東西部,雙方矛盾日趨激烈,安東尼轉而與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結盟對抗羅馬。西元前31年雙方爆發戰爭,最後以安東尼兵敗自殺結束,埃及與原來安東尼統治的中東地區全數回歸羅馬所有,屋大維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受封為「奧古斯都」。自此以後,羅馬皇帝被稱為「凱撒」或「奧古斯都」。

羅馬在前後的三頭政治時期繼續發展,這時的建設重心不再是單個建築物的營造,而是有計劃的規劃區域後加以建設。凱撒曾買下大片土地,以便悉數拆除地上物,重新設計該區域;屋大維則將全城重新劃分為14區,除了一般的公共建築如浴場、劇院、市集外,他還建造宮殿、加強河岸堤防、完成引水道工程。

此時的羅馬成為西方世界的中心,它是一座開放式城市,也就是沒有城牆包圍、不斷發展擴大的城市。根據資料記載,帝國時期的羅馬城面積多達2,000公頃。在西元2世紀為抵禦日爾曼人而建的城牆,則只將當時羅馬的市中心包圍起來而已,這片土地約有1,386公頃。


萬神殿(Pantheon)原本用於供奉羅馬諸神,曾在2世紀初因火災焚毀而重建,後來改為教堂以供奉聖母瑪利亞,是至今保存的最好的羅馬帝國初期的建築。(新紀元)

在這個時期完成的萬神殿(Pantheon)原本用於供奉羅馬諸神,曾在2世紀初因火災焚毀而重建,後來改為教堂以供奉聖母瑪利亞,是至今保存的最好的羅馬帝國初期的建築。萬神殿的穹頂是個直徑約9米的圓洞,結構經過2,000年,至今仍為世界之最。每當陽光透過洞口照射進來時,整個神殿內充滿莊嚴光輝的氣氛,仿佛置身於神的世界般,沐浴在神的萬丈光芒裏。

當羅馬因著國家的強盛而大興土木、開始過著奢侈驕逸的生活時,在帝國東方貧困地區的領土上,一個精神上的王國——基督教悄悄形成。它並不將眼光放在塵世的王國,但因為發展過於迅速,遭致羅馬皇帝的迫害。基督教從開始傳播時就受到迫害,信徒被施以各種酷刑,強迫他們放棄信仰。


古羅馬時代暴君尼祿的宮殿:「金宮」,尼祿於西元64年,在羅馬城內縱火,嫁禍給基督徒,企圖煽動羅馬群眾反對基督教,而羅馬城在大火中全毀。之後尼祿下令興建宮殿,並以金箔、象牙、珍珠裝飾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因使用了大量的黃金,因此被稱作「金宮」。(法新社)

第一次大規模的迫害發生在西元1世紀尼祿當政時期。當時羅馬遭逢大火,城市燃燒了7天後幾乎全毀,有傳聞是尼祿縱的火。他一面大肆建造一座更富麗堂皇的宮殿,號稱「金宮」,一面則誣陷基督徒為縱火犯,並藉此加以大肆迫害。西元84年完成的競技場,也拿來作為基督徒與野獸搏鬥以供皇帝與百姓觀賞的場地。耶穌的門徒彼得與保羅也在尼祿時代殉道而死,百餘年後,基督徒在彼得的墓穴上蓋小龕,最後發展成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教堂,那就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由來。

迫害基督徒 帝國開始走向衰敗

在迫害基督徒的因果關係循環下,羅馬帝國開始遭遇各種天災人禍,導致帝國的衰敗與傾覆。

歷史的安排使羅馬的歷代皇帝鮮有親生子嗣,接替皇位的多是養子或軍事將領。羅馬以強大的軍事力量開疆擴土,領土在圖拉真時代(西元98~117年)達到最高點。軍隊的勢力很大,軍人動輒發動政變擁立或罷黜皇帝,以便獲得更多的利益。政局的不穩導致內亂頻繁,使羅馬再也無法控制遼闊的領土。疆界周邊的民族開始入侵,而以前被征服的地方也開始反叛。瘟疫伴隨著對基督徒的迫害而行,羅馬帝國開始由盛轉衰的命運。


提圖斯凱旋門(Arch of Titus)是羅馬帝王為炫耀侵略戰爭勝利而造的紀念性建築物。(新紀元)


位於意大利羅馬市中心的羅馬競技場(Colosseum),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至82年間,現僅存遺跡。(新紀元)

但活在當時的人們對此毫無警覺,歌功頌德的大型建築物及娛樂性建設依然不斷興建,盛大的慶典依然持續舉辦。城市裏布滿凱旋門、公共浴池、競技場、劇院、廣場、神殿等大型建築。君王們喜好將自己的功績銘刻在紀念性的建築物上,或以自己的名字為建築物命名,以求名留青史。凱旋門的創建,就是為了在外征戰勝利歸來的君王回城時接受民眾的歡迎而建的紀念物。

羅馬民族喜歡大器宏偉的物事,所以建築也傾向大規模的建設。此時的建築技術趨於成熟,風格除了承傳自希臘外,也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就是大量運用拱形結構建造拱門拱頂,以及將羅馬民族愛好的華麗繁複造型,反映在建築物的細部裝飾上。

羅馬在黃金時期有著70~100萬人口,城市裏必然築有許多民宅。當時的住宅分為2種,domus是1~2層內有中庭的獨棟建築,對外封閉對內開放,占地大,多為貴族富商所居。羅馬人發明混凝土技術,使高層建築更為堅固。Insulae是多層公寓式建築,每戶以門窗陽臺面對道路,地面層作為商店,頂層細分單間,供社會底層者租住。

由於沒有預留空間給未來的道路擴張,羅馬的道路網顯然是不足的。

城裏道路寬度分為3類,最寬的馬路也只能容許2輛馬車行駛,最窄的不超過3米,只供行人步行。

由於車多路少造成的交通擁擠,迫使官方規定,在白天只有載運建材的車輛可以進入羅馬,如此使羅馬的夜晚依舊嘈雜不堪。(待續)


位於意大利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是羅馬天主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也是目前全世界的第一大教堂。(新紀元)


位於意大利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新紀元)


(視頻:羅馬之旅)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激盪文藝復興 佛羅倫斯功成身退
組圖:四歲女童葡萄牙失蹤 英國各界發起協尋
組圖:台灣歷年大型排字煉功剪影
組圖:火車「搭船」 法高鐵巡禮塞納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