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惜福

憶過年

過年前後是每個小孩最興奮的時期了,最難忘記得是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每年母親都要辦好多年貨,在剛進入臘月的時候,就開始灌香腸、醃臘肉、製魚乾。平時曬衣服的竹竿,變成了最好的曬架,掛滿了各種自製的鹽漬品,讓冬天的暖陽和季風來乾燥這些食物。年關快到時,就要找街坊鄰居家中有石磨子的,幫我們磨米作年糕,年糕跟當地市場常見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猶如一個托盤,口味也不一樣。

除夕那天更是早早起來,作些豬、鴨、雞、蛋類的滷貨放在那兒,堆得像個小山似的,因為從初一起,除了煎年糕外,母親是要到初四才再起油鍋,所以水煮食物就是這幾天的主要食物了。由於過年期間不能殺生,滷貨、香腸、臘肉和魚乾一直要吃到月底為止。

年三十的年夜飯是最隆重的,家中的孩子都要聚集在一起,先把一些水果、煎年糕和滷貨用來祭祖,過後才能拿來食用。那時我們小孩子嘴饞,會偷吃放在供桌上的東西,常常遭到爸媽的斥責,說是給祖先吃的,要等到上過香、拜完後,才能動用。

當然隨後而來的年夜飯,是我們小孩子最期待的,因為平時許多不常吃到的母親拿手好菜,在今晚的飯桌上多半會出現。我記得那時我最喜歡的是:芹菜豆腐蠔湯、糖醋腰花、鮮炒花枝、豆腐泥鰍、紅糟鰻魚、扁肉燕丸、佛跳墻等。有時哥哥托人由馬祖帶回大黃花魚,那更是被母親視為珍寶,會作出一道紅燒黃魚,讓大家品嘗這種獨一無二的美味魚鮮。飯後甜點是芋泥,那時是用豬油,拌的滾燙。我們小孩貪吃,常常一大口,燙得眼淚都掉了下來。

吃過團圓飯後,父母都要用衛生紙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無忌,若小孩說錯了什麼話,希望神明不會怪罪於他。那時還沒有電視,年三十晚上,街上也沒大人或小孩出來走動,所以吃完年夜飯後,便於家人在客廳中,或者聊天,或者玩牌。

一直到了半夜十二點,就要向父母拜年。在那個時候,是要跪下來磕頭的。三個響頭後,就是一個壓歲大紅包。所以,我們小孩子都是很樂意的向父母表示敬意的。隨後父母就會回房間去,留下我們小孩子守夜。我那時最小,所以多半是在一、兩點後,就不支的倒在沙發上睡著了。等掙開眼時,已是初一早晨了。那時哥哥姐姐會眉飛色舞的數說前晚的精彩故事,讓我後悔為什麼自己沒法待那麼久。

初一早上母親會給每個人煮一碗太平麵,是用一種特細的麵缐,再放上兩個煮熟的鴨蛋。長長的麵線象徵長壽,蛋象徵著太平。吃時不能把麵缐弄斷,所以我常吃得滿頭大汗。

接下來的幾天裡,是我最快活的日子了。因為親戚和父親的朋友,會來家中拜年,對我而言就是有一大堆壓歲錢可拿。同時,街上鄰居的小孩也都出來玩了。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擠到雜貨店裡買鞭炮,就在大街上點著。那時鞭炮的種類也多,在白天時,我喜歡點大龍炮,因為它的威力最強。常常是一點著就跑得遠遠的,免得被炸到。到了晚上,就是沖天炮的天下了,這時小孩子常用來比誰的炮能射的最高、最遠。有時候炮沒架好,點著後,倒了下來,就在馬路上橫衝直撞,嚇得行人呱呱叫,而我們小孩則躲在旁邊笑得嘴合不攏。

父母初一出門給街坊鄰居拜年之前,必須先祭天,竹篾飯是必備的祭品。飯是盛在一個竹篾編的容器中,當中要插一朵紙紅花,周圍則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過些天後,他們就會去回訪住在市區稍遠的親友。因為我在家中最小,通常他們會帶著我一起去。那時也沒計程車,只有人力三輪車。我坐在父母中間,看著車伕帶著我們在大街小巷中穿梭,時兒打著響鈴,讓行人避開,時兒閃著鞭炮,免得被濺到。如果是更遠些郊區或它縣市的親戚,就得坐火車或公路局的汽車,那往往是要安排在元宵以後才會去的。

元宵節也是小孩們喜歡的日子,到了晚上,每人手上都有一支燈籠,成群結隊的在街上玩閙。再晚一些,父母就會出來,帶著我們去看燈會。我們的巷口就是有名的保安宮,那兒的各種特色的燈盞很多,熙熙攘攘的人群,加上販賣各種物品的小販,把不大的宮前廣場擠得水洩不通。很難有立腳之地。不過大家都是趕熱鬧的,所以人潮還是由四面八方湧來。

我們小孩最怕的就是有人踫到手上的燈,因為那意味著裡面的蠟燭會把外罩燒壞。大小孩往往是怪自己不小心,但小小孩則多半會哇哇大哭,惹得旁邊圍了一堆人群,數說那個粗心大意的人,為何要擠這小小孩。通常在午夜後,看完燈後人群才會漸漸散去。回家後,母親就會開始煮湯圓或是元宵當作宵夜,這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談論著剛才看到的燈盞:那個手巧,這個心細。元宵過後,過年的氣氛才慢慢的淡了下來。但是對小孩而言,過年永遠是一種抹不去的歡樂時光。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