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費城 發明發現篇之三 六分儀的前身:八分儀

人氣 54

【大紀元8月15日訊】在中世紀的航海地圖上,並沒有經緯線,有的只是一些從中心有序地向外輻射的互相交叉的直線方向線。此線也稱羅盤線,希臘神話裡的各路風神被精心描繪在這些線上,作為方向的記號。在經度與緯度得以確立之前,地球上充滿了未經勘測的茫茫海域,在驚濤駭浪面前,縱然是最優秀的水手也會剎那間就不知所措、迷失方向。

  自從十五世紀遠洋航行興起以後,水手們便依靠各種這類儀器進行航行,其中有些儀器的來歷可追溯到中世紀或古代,不過人們不斷根據經驗對它們加以修改和改進。

  直角器羅盤、航海象限儀以及後視桿是這些儀器的主要代表。然而,所有以前的這類設備都早已在十八世紀被一種新發明的儀器取代了,這種儀器不久便成為我們所熟悉的現代航海六分儀的樣子。

  著名的物理學家阿瑟.舒斯特(Arthur Schuster)稱這種儀器是「從來發明的儀器中最完美的一種」。這就是六分儀的前身──航海八分儀。

  1731年,英國人哈德利和美國費城的戈弗雷各自發明了一種新的航海儀器--八分儀。它用兩塊鏡子將太陽或某顆星的投影與地平線排成一條直線,從而確定緯度(即向南或北的距離),它的最大優點是船的運動不影響觀測的結果。英國人約翰.哈德利(John Hadley)(1682─1744)是後來成了皇家學會副會長的天才機械師;美國人托馬斯.戈弗雷(Thomas Godfrey)是一位自學成材的玻璃工同時又是數學家兼發明家,他卒於1749年,是本杰明.富蘭克林的知識份子圈中的一員。

  1757年,約翰.坎貝爾在八分儀的基礎上製造出更精確的六分儀,將六分儀與船用表配套使用,水手就可以確定其在海上的準確位置。 在太空時代到來之前,眾多航海家馳騁四海時所依賴的設備,除了羅盤之外就是六分儀了。六分儀成為遠洋航行的必備儀器。

  時間之神漸漸地淘汰了一些人類的努力和發明成果。如今,格林尼治天文臺每天中午都向全球整點報時,所有繁瑣複雜的表格和費力耗神的計算都可被無線通訊毫不客氣地拋進大海。人類就此翻過了最輝煌的一段航海歷史,與所有關於勇氣、耐心和智慧的航海傳奇暫時告別。

  但直到今天,最現代化的艦船仍配有六分儀以備不時之需,國際慣例則是一艘船要配備新舊兩架六分儀;而學習六分儀的使用方法仍是每名學習航海的學生的必修課程。◇(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細數費城 發明發現篇之一  VisiCalc與丹‧布里克林
電腦發明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
時尚環保「來電皮包」 邊逛街邊充電
細數費城 發明發現篇之二  費城實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