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為甚麼家鄉又代稱為「桑梓」?

如果我們有機會拜訪一些地方仕紳,常會發現他們家裡掛有「功在桑梓」的匾額,而這個匾額大都是鄉人感激他們為家鄉造福所送的。匾額上的桑梓指的就是家鄉或鄉里,而且古書上也有記載,如元朝劉壎《隱居通議.文章四》:「某不材,見棄于時,桑梓羞之。」及唐朝柳宗元《聞黃鸝》詩:「鄉禽何事亦來此?令我生心憶桑梓。」但是,為甚麼家鄉又代稱為「桑梓」呢?

桑梓,原是桑樹與梓樹的合稱。因為桑樹、梓樹都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所以在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旁栽植這兩種樹,而且種桑樹可以養蠶,種梓樹可以製作器具。如朱熹.集傳記載:「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桑梓」一詞出自《詩經.小雅.小弁》所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這四句詩的大意是,我一見到桑樹和梓樹林,就想起在故鄉家園的周圍父母也有種,頓時生起了恭敬心。所以無時不敬愛我的父親,無時不依戀我的母親。另漢朝陳琳所著《為袁紹檄豫州》也載有:「桑梓松柏,猶宜肅恭。」意思是,面對桑梓松柏,應該要表現出端嚴恭敬的態度。

所以,正因為桑樹和梓樹是父母親手種植,也生長在自己的家鄉,後來人們就把這兩種樹名縮簡為「桑梓」,慢慢的就成為家鄉的代稱了。桑梓也有稱梓里、梓鄉。@*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