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刺繡

印尼傳統民族服裝藝術–臘染

【大紀元10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圓美印尼泗水市綜合報道)大部分印尼人熟悉的臘染服裝,乃是名揚四海、人人稱讚的印尼民族的文化內涵之一,具有高價值及富有傳統習俗水平的一門藝術。

臘染在印尼社會的角色

自古以來,印尼的祖先因各種目的和需要創造了臘染服裝。一些特定階級能夠因穿著臘染服裝提升其身分地位。因此古時候穿著臘然服裝不只是對於其紋路及色彩的愛好,而是偏向於提升身分地位或參加某種特定節目而穿之。

如在中爪哇地區,各朝帝王當權時,王帝所穿的臘染紋路及色彩與其文武百官有所不同。紋路與色彩亦因節目的不同而異。用於國家儀式的臘染服裝和婚禮的服裝也不一樣。

這一切都是因為每一種臘染服裝的紋路和色彩都代表著不同的涵義。甚至於有人相信其中還夾帶著一定的巫術功能。因此在選擇臘染服裝時必須針對節目,千萬別選錯紋路。如Sekar Jagat,Wahyu Temurun,Sido Mukti,Sido Luhur等等。

每一種傳統臘染服裝的色彩紋路都含有獨特的、與印度–爪哇有密切關係的哲學價值。一些特殊的紋路甚至被視為很神聖且僅限於特定的儀式或婚禮上穿著之。

婚禮上使用的臘染服裝



Sido Luhur紋路的臘染布。(維基百科)



Sido-Mukti-Luhur紋路的臘染布。(維基百科)

通常爪哇新婚配偶穿著Sido-Mukti紋路的臘染服裝或亦稱為Sawitan﹝配對的意思﹞。Sido的意義是持續不斷或變成的意思,而Mukti﹝裕﹞則是生活充裕且快樂的意思。此意可由象徵著充滿未來展望的紋路上看得出來,是對新婚人充滿幸福的期望。

另一種新婚配偶的選擇是Sido Asih紋路,意義是生活在慈愛之中;還有Sido Mulyo紋路,其意義是生活在榮譽之中;或是Sido Luhur紋路,意義是生活上始終行為端正高貴。有些不屬於Sawitan的紋路,但是亦用於結婚禮儀,即是Ratu Ratih與Semen Rama配對,象徵著一位婦人對其丈夫的守貞。

新郎新娘的家長通常是穿Truntum花紋,是教導的意思,意義是教導兩位新人步入全新的人生旅程,即是成家;或可使用Sido Wirasat紋路。Wirasat的意思是勸諫。此紋路通常是與Truntum紋路搭配,象徵著家長將一直對新人給予勸諫並且教導新人渡過家庭生活。

Wahyu Tumurun紋路具有動植物搭配的花樣。動物的花樣通常是鳥類或雞禽類。此臘染服裝的意義是誰穿了這種花紋的服裝將獲得上帝的恩賜。



Wahyu Tumurun紋路的臘染布。(維基百科)

在其後來的發展,臘染服裝在使用規定上已漸漸的鬆散了。然而在某些扔然保持著傳統習俗的爪哇社會中,在特定的節日中,他們仍使用特定紋路的臘染服裝。

多元化的臘染服裝花紋是依據當地的民眾情形與文化而異。如梭羅和日惹的臘染服裝花紋是依據當地的生活標準而定之。而生活標準則是由祖先前輩所訂定,民眾皆不敢違反該標準。

中爪哇的臘染服裝具有多樣化且自由自在的個性。對於臘染藝術家的變化和表達己意的新懷較為開放。臘染花紋又因各地的情況而異。

臘染的種類

手繪臘染是用手彩繪各種紋路和線條的臘染布。這種臘染藝品的生產時間約需二至三個月。

打印臘染是用打印方式將各種紋路和線條印在布匹上的臘染布。這種臘染藝品通常只需要兩三天的時間生產之。

臘染紋路

三帝國臘染可由其三種演色而分辨之,其中有藍,棕,紅。此種臘染品亦被識為Bang-Biru或較簡單的紋路則屬於Bang-Bangan。

爪哇Hokokai臘染。是爪哇在日治時代﹝1942-1945﹞的臘染藝品,此種類是屬於雙紋類臘染布,是為了節省布料而製的臘染藝品,這麼做是因為當時布料非常缺乏。其另外的特徵是蝴蝶和菊花斑紋,以及其互相重疊的紋路,讓這種臘染品具有其獨特的藝品地位。這種臘染品通常由十名工作人各自掌握不同的製作過程而製之。這種專門技術性的製作過程亦可保障靠臘染維生的人民不受革職潮的影響。第二世界大戰的窮困與苦難確確實實的影響到印尼的臘染生產。

Buketan臘染是受到歐洲設計風格的影響。

Lasem臘染布是因其紅色系而著名。在Lasem地區﹝東爪哇﹞本身,臘染藝術家已經相當少了。一些收藏家稱Lasem臘染布是所有產品中最出色的藝術品。這種臘染品也是中國和爪哇文化合併的體現。

臘染服裝的歷史

早期爪哇婦女們熟於臘染並且將之作為謀生的技能。臘染是印度尼西亞﹝特別是爪哇﹞其中一部分高藝術價值傳統文化,因此那些婦女們亦享受更高尚的身分地位。

但後來出現打印臘染後造成男士們亦能製作臘染服裝。一些沿海地區的臘染服裝具備健壯的線路如在Mega Mendung的臘染花紋。在某些地區,臘染甚至已成為男士們的事業。

臘染的花紋與色彩亦受到一些外來的影響。起初,臘染的花紋與色彩很有限,況且某些花紋僅限於一些特定的階級使用。然而沿海臘染吸收了許多外來的影響,如一些外商等,到最後亦受到統治者的影響。



Kawung紋路的臘染布。(維基百科)

華人亦帶來東方的氣息影響臘染的紋路,如鳳凰圖案以及鮮豔的色彩如紅色。來自歐洲統治者亦對臘染帶來影響,如之前未曾有過的花卉紋路﹝如鬱金香﹞和一些統治者所引進的文物﹝建築物或馬車﹞,包括歐洲人喜愛的顏色如藍色。

臘染的技術早在幾千年前已經被認識了。但對於臘染本身的來由並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有人認為臘染是原創於素美利亞國﹝Sumeria﹞,而後來由印度商人引進爪哇而在當地發展。

初期臘染是每一家庭中的代代相傳的傳統習俗,因此從臘染的紋路上可看出該作品是來自於哪家人的作品。一些臘染紋路顯示著某人的身分地位,甚至於至今,一些傳統臘染紋路僅限於日惹和梭羅王宮貴族使用而不外傳。

印尼的臘染歷史與Majapahit朝代以及回教在爪哇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在某些記載中,臘染多數於Mataram朝代時有許多發展,接著延伸到梭羅和日惹時代。

因此印度尼西亞的臘染藝術已從早期Majapahit時代被認識了,而且還繼續發展至後來的各個朝代。臘染藝術普遍擴展成為印度尼西亞人民所屬的文化,尤其是爪哇民族,是於第十八世紀末或十九世紀初開始一直到二十世紀,所有生產的臘染都是屬於手繪臘染。而打印臘染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或大約1920年才開始。許多產臘染的地區都是屬於回教教育聖地,而臘染產品亦變成回教徒在經濟方面對抗荷蘭統治者的經濟的方式之一。

臘染藝術是印尼古代王朝的貴族文化,是在一面製衣的布匹上的繪畫。初期臘染的生產只限於王宮內部而已,生產後的布匹是用於製作帝王及家屬和其隨從的服裝。正因為許多帝王的隨從都居住於宮外,因此他們將臘染藝術向外傳並且在各地生產。

久而久之臘染藝術被附近居民所仿,接著便擴充為婦女們在家裡消磨空閒的事業。後來臘染已不專屬於王宮服裝而已成為人民喜愛的服裝。而當時所使用的白色底布是人民自產的。

臘染的染料是來自印尼本土植物為原料,其中包括Mengkudu、tinggi、soga、nila,而其中的酥打材料是源自於soda abu或者air abu,鹽巴則來自於淤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