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1949年的那些人事物系列報導(1)

記憶對抗遺忘 1949的那些人事物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11月8日報導】1949年的那些人事物系列報導(1)(中央社記者李明宗台北8日電)「18時半抵台北,與辭修同車到草盧寓。空氣清淡,環境清靜,與成都灰塞陰沈相較,則判若天淵也」。1949年12月,前總統蔣介石寫下這段文字,「灰塞陰沈」象徵那年代許多故事。

電影「南京!南京!」裡,劉燁飾演的中國軍官,在裝備不足情況下,力抗軍備精良又現代化的日軍進犯,最終殉職。但在兩岸過去的家國敘述下,很難看清個人在大時代巨輪中承受的巨大傷痛與深刻別離。

詩人管管在1938年端午前1天被抓伕,匆忙間跟母親輕輕說了一句再見,「這聲再見,是戰爭時的暫別,但往往就是永別」。

「永別」,是60年前許多人的宿命。蔣介石1949年12月登上專機從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自此未再重返中國大陸。途中,蔣介石心情沈重,以致「假眠3小時未能成寐」。

稍早同年1月,超載又夜間航行的太平輪,從上海開往基隆途中與貨輪相撞,近千人罹難,包括球評張昭雄的父親、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的父親都死於這場船難。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名譽教授齊邦媛在「巨流河」中記述,那晚她在岸上接船,接到的卻是父親好友一家6口的罹難消息。

那晚是小年夜。10歲的張昭雄,站在巷口等父親回家過年。這夜之後的許多夜晚,許多家庭都「未能成寐」。

除了死別,也有生離。1949年的上海局勢,拆散一對互許終生的大學戀人。女孩孟原淚眼婆娑的告訴男孩嚴磊「等局勢穩定了,我就回來」;男孩接下信物,以堅定口吻說「我哪裡都不去,就在這裡等你」。

這一等,就是40年。嚴磊生死不明,孟原在台灣嫁人。40年過去,透過親友輾轉得知,嚴磊沒死也沒結婚,仍堅守諾言,在中國大陸苦候。

不只是人的顛沛流離,文物的輾轉遷徙,也反映時代的動盪。從1948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就已開始分3梯陸續搬遷館藏。從南京啟航,到基隆、到楊梅、到台中,到這些文物未曾料想會到的地方。「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存台文物品名及件數清冊」現在就靜靜躺在國民黨黨史館龐大的館藏資料中,見證這段史實。

這些人、這些物、這些事,帶著破碎的心與傷感的情飄落台灣,生根發芽,這塊土地則報以無限的溫柔與敦厚,撫慰這群受傷的靈魂。「在我看來,山東膠縣是我的原鄉,台灣則是我的本土」,管管說,「我更感謝台灣這塊土地對我哺育的恩情」。

他們孕育的子女,也在這裡生長、茁壯,縱使在兩岸關係上,他們有不同於父執輩的觀點與看法,但他們都選擇以「記憶」對抗「遺忘」,靜水深流。

2005年民主進步黨和鳳凰衛視聯手拍攝紀錄片「尋找太平輪」,前民進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說,這麼做是想從台灣主體性觀點,建構外省人的記憶,「1949年是個起點」。

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段宜康與他的父親、前大華晚報總編輯段守愚,歷經兩代間原本不甚相同的政治立場,到最後相互認同支持,刻劃出兩岸分治60年的錯綜複雜情結。

這些故事,都從1949年開始說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