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休閒

台北平溪.石硿子古道初探.灰窯瀑布.慶和煤礦遺跡

灰窯,位於平溪線鐵路望古車站附近,沒有特別的景點,所以一般遊客較不熟悉這裡。望古車站,是平溪線最冷清的車站,灰窯唯一的風景區萬寶洞瀑布,早已歇業多年。

灰窯產業道路的入口位於望古車站附近的106公路大轉彎處,轉彎處有一家佔地不小的莫內咖啡,繞過這個彎,路旁的公車亭旁,有一條不明顯且看來不起眼的小產業道路,就是灰窯產業道路了。

進入這條產業道路,卻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道路沿著灰窯溪岸,伸入上游的深山。這條產業道,柏油路鋪得很平整,可能是這裡少有卡車或重車出壓,連小汽車也不多見,沿途一片幽靜,而道路坡度平緩,不知是否曾是昔日運煤的台車舊道?單車騎士騎進這條山區道路,應該會有闖入桃花源地的驚喜吧!?灰窯溪是基隆河上游的支流之一,這裡也看得見基隆河上游著名的壺穴地形。

灰窯,地名與早期開採石灰有關。早期當地以務農為生,在山區種茶、採樟腦及製造藍靛(大青膏),大青製造為藍靛須使用大量石灰,因此在這裡開礦石,並設窯生產石灰,因此而有灰窯的地名。



灰窯溪。


灰窯產業道路路旁的有應公廟。

——————————————————————————–



永興宮,位於灰窯產業道路路旁

前些日子媒體還曾報導,平溪的文史工作者在灰窯當地找到了一座百年灰窯遺址。記者寫新聞稿時,通常不會具體描述正確位置(例如入口附近電線桿編號),也不會熱心的畫張小地圖以提供讀者指引。所以不曉得這座百年灰窯座落於何處。

灰窯產業道路沿途有古老的土地公及有應公廟,反應了住民入墾山林,蓽路藍縷所需的心靈寄託。灰窯產業道路也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見諸於1904年出版的《台灣堡圖》,聯絡平溪的灰窯與雙溪的內盤山,而由內盤山續行,可通往柑腳、大平,越嶺至宜蘭,或可經中坑古道至坪林。廣義而言,也算是淡蘭古道眾多支線之一。

灰窯產業道路長約2.6公里,道路終點抵達石硿子。由此而去,就是古道山路了。這條越嶺至雙溪的古道被稱為「石硿子古道」。石硿,台語發音,就是石孔、石洞的意思,台灣各地的山區都有類似的地名。

三年前,我曾開車進來灰窯產業道路閒逛,熟悉這裡的道路。道路的終點,就是古道的入口,一條小徑沿著灰窯溪岸進入森林裡。今天的行程是探訪這條古道途中的石硿子瀑布,以及古橋及古老的土地公廟。



古道旁廢棄的礦場房舍

進入古道不久,就看見路旁有廢棄的房舍,前行不遠處,有一座高聳的水泥橋跨越溪谷,是昔日礦場的遺跡。這附近屬於慶和煤礦的礦區。隨著採礦的結束,石硿子一帶也歸於寂寥,沿途不見幾戶人家。

續行,古道上有黑色圓木鋪設的便橋,踏踩時才發現不是木頭,而是鏽黑的鐵管,也是礦場的舊物。不久,遇叉路,登山條在右側,於是取右行。古道有古樸的石階路,路徑清楚,一小段爬坡之後,山路變為平緩,一路好走,頗感驚喜。

約二十分鐘,越過乾溪溝,抵達一處簡易的工寮,附近有竹林及農圃。續行,山路逐漸爬升,不久又變為緩降,走了十分鐘,路況卻突然變差,不久就找不到去路了。這時才驚覺這段山徑沿途都未見登山條。

查看資料,才知可能是走錯了路,卻不知身處何處。於是折返工寮,越回乾溪溝後,發現這邊有另一條小徑,樹上懸掛著不明顯的登山條,大喜,於是改走這條山徑。一路都有登山條,上行十餘分鐘後,卻抵達一座高壓電塔,路徑至此又消失。沒想到連續迷路,一時士氣大餒。

再詳細對照地圖,才發現我進入石硿子古道,還不到5分鐘,竟然就在第一個叉路口就走錯路,走到台電的保線路了(註1)。於是循原路撤退,返抵最初遇到的叉路口。這來回之間,已浪費掉一個小時,否則我應該已經抵達古道上的瀑布、古橋及土地公廟了。



鏽黑鐵管鋪成的古道便橋。


古道入口不遠處的高架水泥橋。


「古道」(保線路)路況良好。

——————————————————————————–



石硿子古道路旁小瀑

在叉路口,改取左路。約一分鐘,遇路旁小瀑,與資料相符,確定走對了路。續行,古道沿著灰窯溪,溪谷有淙流,又見小潭,是夏日避暑戲水佳處。

續行約五、六分鐘,古道緊依溪岸,由於溪谷環境潮濕,野草盎然生長,而這條古道少有山友探訪,腳下路徑不明,須撥草前進。士氣剛剛已經受挫,不料此時又遇難路。

於是心念一轉,既然今天運氣稍霉,不如回頭是岸。就在灰窯溪岸挑一佳處,靜觀流水,欣賞風景,稍作休憩而已。

查看資料,由此而去,約十幾分鐘,即可抵達石硿子瀑布,再續行不到半小時,可抵達古橋及石砌的土地公廟(瑞興宮),而古道沿線落差約幾十公尺而已,山路平緩,倘若路徑良好,此地有沁涼流水,山林綠蔭,又有古道遺跡,必然會是一條吸引遊客的登山踏青路線。

或許平溪鄉公所可效法雙溪鄉公所的做法,雇用當地農民定期整理古道,則既可增加農民額外收入,又可吸引遊客前來,創造當地商機,豈不兩全其美!

今天的石硿子古道至此為止,真正只走了約十分鐘路程,只能算是初探而已。



灰窯瀑布

回程,順訪灰窯產業道路沿途的一些人文遺跡及景點,包括了兩座石砌土地公廟、兩座有應公廟、一座運煤橋、灰窯瀑布、慶和煤礦礦坑等。這些遺跡或景點大多位於產業道路旁,只要稍為留意,應該都不會錯過。

其中,位於運煤橋下方不遠的灰窯瀑布,已新建了一條水泥石階步道通往瀑布下溪谷,是一處不錯的賞瀑地點。灰窯溪上的這座瀑布,高約兩層樓,知名度卻不高,網路上查不到名字,只好暫且稱為「灰窯瀑布」。

平溪鄉一向有「瀑布之鄉」的美譽,或許十分大瀑布、嶺腳瀑布太有名了,且又位於鐵道車站附近,遊客較容易親近。灰窯瀑布座落偏遠,只好孤芳自賞了。

慶和煤礦礦坑離灰窯瀑布不遠,與灰窯產業道路有水泥橋相通,在溪的另一岸邊。水泥橋有新穎的仿綠竹的欄杆,吸引了我的注意。看廢棄房屋的外觀,猜想可能是慶和煤礦的礦場。果然,就在房屋旁的山壁,看見了一個完整的礦坑,廢棄的礦坑裡有清澈的流水源源不絕的流出。

附近的灰窯產業道路旁則豎立了國家藥園預定地的標誌。未來這附近將成為國家藥園,若再加上本地豐富的礦業及古道人文遺跡,應可發展出吸引遊客的單車及登山路線。灰窯的未來應有一番新氣象。

逛完灰窯,我繼續前往東勢格,接著去探訪今天另一個令人期待的行程-竿蓁坑古道。



灰窯瀑布上方的運煤橋。


橋旁的有應公廟。

——————————————————————————–

旅遊日期:2009.11.04 (寫於2009.11.12)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



石硿子古道入口不遠處的高架水泥橋。



保線路上有古樸的石階路,誤以為是石硿子古道。



路況良好的保線路。



工寮。在此處連續迷路二次,確定走錯路。



走回石硿子古道正路。古道緊鄰溪岸,雜草較多。



灰窯溪谷,湛藍水潭。在附近折返。



永興宮,約位於灰窯產業道路2.3K附近。



民國四十八年(1959)改建,拜亭水泥柱刻有有捐款者姓名。



運煤橋。過橋後無路,右側有一座古樸的有應公廟。



灰窯瀑布。



灰窯瀑布。



路旁水泥橋過溪,通往慶和煤礦廢棄的礦場。



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斷從礦坑流出。



福興宮,位於灰窯橋旁的小山腰。



慶和煤礦礦坑,保存仍然完整。



廟壁有刻字模糊的寄附者(捐款者)姓名。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