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物

執著山區醫療無怨尤 陳青芯原民醫療天使

【大紀元6月28日報導】偏鄉醫療系列專題之三(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28日電)20幾年來穿梭蜿蜒阿里山路,從陌生、熟悉到如數家珍,嘉基社區護理督導陳青芯默默守護鄒族原民的健康;當地人不僅視為家人,並送她「阿布烏」鄒族名字,擔任原民醫療天使。

「再一次踏上歸途,月亮總是貼心的一路伴隨著阿里山醫療巡迴專車,環視車中的醫療護理人員,疲累雖然顯現在身上,沈睡臉龐卻散發著天使般的容顏,令人感動」。陳青芯一路陪伴醫療人員有感而發。

民國67年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擔任護士的陳青芯,71年阿里山公路開通,嘉基開始前往山區義診時,就是主要成員之一。她說,鄒族原住民非常有人情味,看完病都會攜帶當季作物送給醫生護士,有一次,因當時沒有收成的作物,原住民以傳統舞蹈回饋醫師護士,讓人印象深刻。

陳青芯與鄒族原住民朋友從陌生到熟稔,猶如家人般的親近,原住民還送她一個鄒族名字「阿布烏」,現在陳青芯雖已轉為嘉基社區護理室的督導,不過,還是負責阿里山地區的醫療保健,繼續守護原住民朋友的健康。

對於阿里山鄉,嘉基存在一份特殊情感,傳承創院院長戴德森醫師遠赴阿里山投入醫療服務的精神,嘉基選擇了阿里山鄉中最偏遠的南三村(山美、新美、茶山村)展開定期醫療巡迴服務,將醫療與這份傳承的愛傳送到南三村每一個角落。

陳青芯回想全民健保實施時,各地不分貧富、老少,都可以受到健保的照顧,生病就醫早已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當嘉基第一次上山時,才發現原來在偏遠的阿里山原住民朋友,卻無法享有健保的便利。

早在阿里山公路未開通前,鄒族原住民身體有病痛,不僅需長途跋涉,還要翻山越嶺,才能到平地就醫,而且,在全民健保實施後,因阿里山地區沒有設備齊全的醫療院所,原住民身體有不適,還是要開車花費一個多小時到平地治療,沒有享受到健保帶來的便利。

嘉基於87年開始在南三村展開定期醫療巡迴服務,關懷鄒族原住民朋友,除了週三外,每天均會有醫療巡迴車接送醫師及護士為當地民眾看診,遇到距離醫療站較遠的居民,更派出醫療專車接送,這幾年下來,都已和原住民朋友培養深厚的友誼及信任感。

曾有一名原住民青年上山工作時,不慎跌落山谷,傷勢嚴重,恐有生命危險,因傷勢重需進行大手術,定期醫療巡迴站並無法應付,要緊急送嘉基開刀,立即聯絡嘉基應變,隨時準備開刀,即使當天下著大雨,也花費3、4個小時才送抵醫院,所幸應變得宜,該青年已健康回到山區工作。

也有患痛風的原住民發病,即使服藥也疼痛難耐,打電話告訴陳青芯,當時雖然是晚上,她還是開車沿著蜿蜒山路上山,抵達病患家中,也讓病患覺得心安,痛風症狀好了一半。

還有一個原住民癌症病患,服藥相當痛苦,任由家人嘗試各種方法都無效,最後向陳青芯求救,她趕過去安撫,輕鬆讓病患服下藥物,陳青芯說,「這都是與原住民朋友建立信任感的結果」。

陳青芯表示,有一名原住民青年在砍竹子時,竹筍剌傷臀部,腫脹如籃球般,如送到平地就醫,恐延誤治療時機,緊急送到南三村醫療巡迴站治療,現在健壯如昔;還有一名70多歲的遊客在山美村達娜伊谷遊玩時,傷到眼睛,傷勢嚴重,緊急送到醫療巡迴站治療,及時縫合傷口,挽救失明危機,醫療巡迴站不僅守護原住民的生命,更照顧到遊客的健康。

山地原住民的生活方式與平地差距頗大,加上特殊的地理環境、部落文化等,多半從事務農或打零工的他們,穿梭在崇山峻嶺間,需面對不少危機;可是醫院很遠,受傷後,顛簸路程和耗費的時間錯過黃金搶救時期,造成許多遺憾。

陳青芯說,嘉基除了透過定期醫療巡迴服務外,從2002年開始,長期在原住民社區建立的巡迴醫療網絡,開始教導南三村原住民關於「安全社區」的建立機制,已成立10餘個簡易救護站,提供緊急醫療支援。

陳青芯指出,住在阿里山新美村的原住民洋慶輝當時響應安全社區預防機制的建立,在河邊放置了一個救援箱,沒想到他的哥哥溺水,救援箱第一個救的就是自己的哥哥。而在茶山村開設休閒農場的許益源,因為年輕時擁有醫院工作經驗,家裡就是一個小型救護站,看多了騎機車沒戴安全帽的悲劇,一有機會就會向當地年輕人機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