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真情

青松絮語:有與無的境界

晚上兩個學生補考,我去監考。偌大的多媒體教室,我一個人在裏面,晃來晃去覺得很快意。打開電腦,登錄baidu,沒有人線上,於是開始看新聞。

離考試二十分鐘,兩個女孩兒都到了。還有五分鐘的時候,我就把卷子給了她們。人少,也不覺得多正式,題量比較大,就多給她們些時間了。發完卷子,我繼續看新聞。偶爾瞥一眼她們,突然發現她倆端端正正坐著,沒有寫字。原來她們在等我宣佈開始。幸好抬頭看了看,剛好到考試時間,告訴她們“you may start”,她們才開始動筆。

不知道是因為那兩個女孩比較乖,還是因為人少,秩序才這麼好。正式考試時,教室裏人多,我看到後排的學生就在提前做題、翻資料,總之比較亂。人少了,大家反倒很自覺。這大概也就是為啥「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吧;也是為什麼夫妻倆過得和諧,多個第三者就麻煩不斷……

人是不能太多的,當然有修養者除外,因為真正修心的人不用任何人管,自己就會做得很好。佛家講空,道家講無,原來是有道理的,那是至高的境界。因為高,所以很多人不解;而不解並不代表不高,相反,不解正代表了境界之高。

以前愛看寫愛情的散文或哲理小文,現在慢慢地沒了興趣,很少看。下午從書架上拿下劉墉的《愛,就註定漂泊》。看了幾眼就放回去。不是浮躁,而是懂了。以前想看別人怎麼寫,因為自己不懂,看著他們的言論就覺得高。現在偶爾翻翻《知音》、《讀者》、《青年文摘》,彷彿有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裏面的哲學與感情,自己已經看透。

不知道這是否是「無」的境界。其實懂與不懂,與年齡無關,越睿智的人,想法反倒越簡單。很多老人變得和小孩一樣天真,「老小孩」其實是聰明。多少人苦苦追求愛情幸福而得不到;多少人不追求也不苛求,反而什麼都得到了。後者不是更輕鬆、更高嗎?當然,不懂的人是永遠做不到後者的。

舉個具體的例子,就說粽子,很多人喜歡吃,而一個以包粽子賣粽子為生的人,可能已經完全明白粽子是怎麼回事,對粽子就不那麼感興趣。粽子於他們並不神秘,他們深知粽子的好與壞,比如消化不好的人是不適合吃粽子的。一句話概括,一個懂粽子的人,是不會癡迷於粽子的;一個懂愛情的人,也不會癡迷於愛情。

不癡迷,進入「無」的境界,再看世事時自會別有洞天。@*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