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八八水災那晚…本土文化土石流 空前大浩劫

萬山岩雕 現況不明 旗山堤防 穿腸破肚 平埔夜祭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蘇福男/專題報導


「向婆」徐羅文英(左一)帶領眾人牽手繞圈,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吟唱牽曲,迎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自由時報)

八八水災不僅重創高縣山區,許多彌足珍貴的文化資產,也正面臨空前大浩劫﹗

包括全村遭土石流吞噬的甲仙鄉小林村公廨、平埔夜祭、平埔文化館和文化園區,都已飛灰煙滅成絕響,旗山溪日治時期卵石堤防「穿腸破肚」數百公尺,下淡水溪鐵橋橋墩、桁架,再度被大水沖毀「屍骨無存」﹔就連具有世界遺產潛力、名列國寶級的茂林萬山岩雕遺址群,也因位處中央山脈崇山峻嶺而現況不明。

耆老遇難 文化痛失靈魂

高縣文化局粗估,修復金額至少達數億元,但像小林平埔夜祭的靈魂人物和地方耆老,全數遭土石流掩埋、遇難,損失根本難以金錢估計,文化界人士不禁感嘆:「這真是一場本土文化的土石流大災難!」

目前高縣境內官方登記有案的文化資產,總計有43處,包括古蹟21處、歷史建築19處、遺址2處、文化景觀1處,另有自然地景1處,43處文化資產在此次八八水災中無一倖免。

公廨瓦解 文資付諸流水

其中,災損最嚴重的,當屬甲仙鄉小林部落,小林部落千餘名村民,8成以上是平埔族西拉雅系大滿族人,彼此多有親戚關係,因此族人感情深厚。

當地守護神為番太祖、阿立祖或阿立母,平日供奉於公廨,每年農曆9月15日為部落「太祖夜祭」的日子,當天族人以過年的方式,齊聚楠梓仙溪旁的公廨文化園區,一起牽曲同樂,小林國小校園並設置全國首座平埔文化館,陳列平埔族文物。

小林滅村 平埔夜祭難再

去年辛樂克風災,小林也發生罕見的土石洪流,差點取消「平埔夜祭」活動,但甲仙鄉公所克服萬難,於10月11日在小林平埔文化園區舉辦「客家心、平埔情~平埔與客家的相遇」暨「97年高縣甲仙小林平埔夜祭系列活動」。

當天下午由小林村大鼓陣為活動揭開序幕,隨後還有甲仙平埔族文史學會的「塔母洛」等演出,「塔母洛」是平埔夜祭傳統祭儀曲目之一,族人不分男女、不限人數,在太祖聖誕或開向夜祭時演出。

夜祭主祭儀式於晚間7點展開,在眾人向公廨番太祖上香、獻花、獻果、獻酒及行三鞠躬禮,祭祀儀式完成後,族人頭戴圓仔花環,身穿紫黑相間的平埔傳統服飾,由70幾歲「向婆」徐羅文英帶領,眾人牽手繞圈,踩著四步舞法,以平埔語吟唱牽曲,迎接太祖下凡與族人同樂。

記者因前往採訪而躬逢其盛,並大啖麻油雞、米糕、芋粿等平埔美食,未料,這竟是小林人最後一次的平埔夜祭聚會。


萬山岩雕群遺址的「孤巴察峨」岩雕,可見具象的人臉和圓渦文等豐富多元圖案,令人嘆為觀止。(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記者蘇福男整理 ) 萬山岩雕群遺址深藏在高縣茂林鄉中央山脈原始森林中,民國61年間,任教於屏東師範學院的高業榮,聽聞茂林鄉萬山原住民學生轉述部落傳說,舊萬山上有顆「雕刻花紋」的石頭,而且有一段神話故事傳說,引起高業榮的研究興趣。

67年高業榮由原住民帶路探尋,果真找到傳說中的三處岩雕,30年來又陸續發現多處岩雕,95年4月高縣文化局依據新公佈的文資法,重新指定萬山岩雕類別為遺址,並定名為「萬山岩雕群遺址」,同年5月申報提列「國定遺址」。

萬山岩雕群遺址因位處中央山脈深山處,車輛無法長驅直入,徒步前往任何一處岩雕,至少也要2天的山路路程,且一年當中只有濁口溪短短幾個月的枯水期得以進入,因此平日除偶有原住民獵人途經,人煙罕至。


旗山溪卵石堤防此次八八水災「穿腸破肚」數百公尺。(自由時報)

(記者蘇福男整理)旗山鎮旗山堤防興建於日治昭和7年(1932年),由於昭和4年(1929年)8月的洪水期,河床劇烈改變,造成巨大主流旗山溪直沖右岸旗山郡而來,為免水患,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遂於河道旁地勢較低處,興建總長5百公尺的堤防,之後又陸續向南延長,成為如今總長1644.5公尺的旗山溪堤防。

旗山溪堤防以卵石砌成,是旗山重要地標,也是日治時期當地人付出血汗共同完成的,保護旗山免於洪水之苦,因此成為鎮民共同的記憶,曾被列為「旗山八景」之一,更有居民將其比喻成旗山的「萬里長城」。

旗山卵石堤防施工及選材細膩,具有工藝技術價值,在技術與構造智慧方面,顯現日治時期的防洪工法,而且迄今近80年仍大致保存原貌,見證了1930年代以來築堤技術的歷史變遷。


「塔母洛」是平埔夜祭傳統祭儀的曲目之一。(自由時報)

(記者蘇福男整理)旗山鎮旗山堤防興建於日治昭和7年(1932年),由於昭和4年(1929年)8月的洪水期,河床劇烈改變,造成巨大主流旗山溪直沖右岸旗山郡而來,為免水患,台灣總督府土木局遂於河道旁地勢較低處,興建總長5百公尺的堤防,之後又陸續向南延長,成為如今總長1644.5公尺的旗山溪堤防。

旗山溪堤防以卵石砌成,是旗山重要地標,也是日治時期當地人付出血汗共同完成的,保護旗山免於洪水之苦,因此成為鎮民共同的記憶,曾被列為「旗山八景」之一,更有居民將其比喻成旗山的「萬里長城」。

旗山卵石堤防施工及選材細膩,具有工藝技術價值,在技術與構造智慧方面,顯現日治時期的防洪工法,而且迄今近80年仍大致保存原貌,見證了1930年代以來築堤技術的歷史變遷。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