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星成因不明 颠覆目前两大天文学说

人气 17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2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黄凯熙编译报导)美国夏威夷凯克天文台(W. M. Keck Observatory)发现HR8799这颗非常年轻且明亮的恒星,拥有一个已知的天文学知识无法解答的神秘行星环绕。距离地球130光年的HR8799恒星的这颗行星的出现,颠覆了目前的天文学说所认定的行星形成理论。

新发现的HR8799第四颗行星,至少是木星的七倍大,其大小和两年前发现的另外三颗行星差不多,但第四颗行星是首次被天文学家追踪发现到的另一颗HR8799的行星。

夏威夷凯克天文台是在15个月前,拍摄到HR8799第四颗行星的行踪,它在距离HR8799大约14.5“天文单位”(astronomical units,AU)的环绕轨道上运行,也就是在地球与太阳间14.5倍的距离上,环绕母星运转。这颗新行星的运转轨道,比先前发现的三颗行星更接近母星;这三颗行星与母星的距离,分别在25、40及70天文单位之间运行。

目前第四颗行星的形成仍充满神秘而难以解释的现象,由于它与一般构成巨型行星且产生新星体的模式完全不同,所以天文学家至今无法解释,第四颗行星是如何在HR8799星系中产生的。

现今的天文学上,有两套产生新行星的理论:一为“尘埃盘不稳定模型”(disk instability model);另一为“核吸积模型”(core accretion model)。两种模型理论都是认定从旋转中的分子云中心,开始诞生星体。理论认为当分子云开始旋转时,会逐渐形成扁平且盘面状的物质;盘面中的尘埃逐渐聚集长大而成为恒星诞生的“种子”。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尘埃盘不稳定模型”与“核吸积模型”所产生的恒星,才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诞生出其周围的行星。

“核吸积模型”认为恒星会从“原行星核”(proto-planetary core),再经过数百万年的时间,逐渐累积成固体物质,而形成数倍地球质量的大小星体,之后才藉由如此庞大的重力捕捉大量气体,再经数百万年后,才形成一颗环绕它的气体巨行星。这种理论认为恒星及其盘面物质,必须含有大量重元素才能形成原行星核。

“尘埃盘不稳定模型”则认为,恒星还在形成阶段,所以尘埃盘形成之后会迅速变得不稳定,导致盘面分裂成一些巨大的团块;各团块受恒星重力吸引而向内塌缩,仅需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就可形成气体巨行星。但这种方式形成的气体巨行星可能就不会拥有固态核心。

然而,无论是套用到以上的哪一个理论上,都无法解释HR8799的第四颗行星,是如何在这个星系上形成,且能在与母星的这种距离轨道上运行。因为“尘埃盘不稳定模型”所形成的行星,会在距离母星30 AU以下的轨道上运行;而“核吸积模型”所形成的星球,则会在20AU以上的轨道上航行;显然绕行HR8799恒星的第四颗行星,与母星的距离是14.5AU,完全低于以上两种理论的运行范围,也颠覆了以往的天文学说理论。

因此,天文学家认为此颗新发现的行星形成的过程,有可能是混合两种理论所产生的星体,但研究学者还是无法确定这种推论和解释是否正确,因为混和模型并不能产生这样的星球团块和运转动力。

另一个可能的推论则认为,第四颗行星可能是HR8799恒星的一个“异常巨型尘埃盘”(unusually massive disk of dust)。这个理论推测HR8799恒星,可能曾是一个非常稠密的原行星盘,在这个时期的星体,具有吸引其他行星在其四周环绕的引力。此时的恒星若是经由“尘埃盘不稳定模型”所形成的,就会迫使新行星向内更靠近母星;若母星是由“核吸积模型”所形成,则行星会从母星向外的距离扩散。

此次重大发现的研究员Christian Marois,是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的一位天文学家,他对天文科技媒体《Space》表示:“我们还需要模拟这套理论的运行,来确定它是否足以解释目前新发现的外星系行星的诞生。因为这套理论显然难以解释,这颗恒星可以拖引四颗巨型行星到数十AU的距离,并且在一或两颗行星外扩的过程中,还维系住它们与母星的环绕运行轨道。”

Marois还说:“我们希望对HR8799恒星再多做观察,看看是否还会找到其他环绕它的行星。我们也希望对这四颗行星,多做一些详细的观测,以找出更多行星的环境、物理与化学物质的资料。拥有其他行星与这些行星的详细资料比对,可以找出更多星体诞生的线索。也可以为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星体诞生天文知识,开启一线开创性的曙光。”

相关新闻
美国发现适合人居行星
美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类似地球的新行星
美天文学家发现类地球行星581g
NASA:一颗轿车大小行星掠过地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