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虎妈的战歌》读后 (中)

【大纪元2011年04月30日讯】(纽约讯)拿孩子互相比较的后果

虎妈认为很多做父母的常喜欢拿孩子们在容貌上、学习上、个性上、习惯上、孩子所念的学校、所交的朋友上来作比较。很多心理学专家也特别对家中排行第二的孩子作了很多有趣的研究。他们认为,第二个孩子往往有很多特殊的人格性质,最常听说的就是老二的反叛性很强。虎妈也不例外,她处处拿乖顺的大女儿作为斥责比较二女儿的凭据。不仅在学琴方面批评二女儿不专心、不听话、耍脾气、不服从权威(此指老师)、不按牌理出牌,在一般为人处事上二女儿似乎也处处比不上姐姐。但做父母的忽视了,这样拿自己孩子作比较的结果,却造成了兄弟姊妹间恶性的竞争。

孩子们跟成人一样是有自尊心的,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这个孩子经常受到自己父母的轻视、指责或批评为“不好”、“不优秀”、“不成材”、甚至“无用”时,这种的比较和看法在孩子耳濡目染中就被同化成他负面思想的一部分,而表现在外的就是平庸、无能、无上进、无进取心。当然这种常久被贬抑的情绪,在碰到一个小燃点时,也会造成他与父母、师长、或社会之间火爆的场面。虎妈在惊觉到这种因比较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最后给二女儿一个自我决定、选择的机会(她选择了与姐姐不同的嗜好),最终使得父母无法拿苹果和橘子来做比较,从而化解了这种在兄弟姊妹之间因比较带来的恶性循环。

以身作则

虎妈在书中提到很多东、西方教育思想、理念、方式的不同。西方式教育的孩子: 想法多元、自主、尊重、自由、独立等,这些也有东方父母、特别是居住在美国的华人父母可以借镜的地方。但由于孩子在年幼时,个性、嗜好、性向、好习惯、好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等都是后天可以塑造的。如果过于放任孩子,给予孩子过分的自由和选择权,而缺乏父母的循循诱导时,孩子反而容易迷失在人类天然的惰性中。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要花数倍的时间、精力、金钱想重返正途时,就以为时已晚,变成了社会的负担。

基于此,虎妈管教孩子似乎严格了一些,不许过夜、不许参加派对,不许这、不许那,不是没有她的理由的。虎妈生在美国、长在美国,在美国上一流的大学,受一流的教育,在美国过着中上阶层的生活 (有名誉、财富和地位),她深知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竞争的重要,竞争的价值,它所有花费的代价几乎对等于取得舒适生活的保障。她知道三岁小女儿要进学前资优班的重要,她知道学校学区会用何种考试工具来测验幼童,她更知道如何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就要懂得律己,懂得游戏规则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懂得尽孩子应尽的本分 (孩子当学生的职责就是把书念好)。她自己就是这样一路走来走向成功的,她进了哈佛,成了律师,成了耶鲁大学法学系的教授,她给自己的女儿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也读到虎妈感性的一面:她的洋婆婆病重时,她把婆婆接来家照顾,目的是给女儿们树立一个模范。身教不如言教,希望自己年老体衰时,儿女们也能用同样的爱心照顾她。

语言学习

在语言能力发展上,虎妈很聪明,她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刻意雇用了华人褓母来看护女儿(虎妈自己不会说中文),以便提供孩子一个自然学习中文的环境和机会。虎妈称她的两个女儿,非但中文说的好,中国字也写的好。

一年前,笔者曾摘录过美联社一位资深女记者在“幼童——轻而易举学双语”一文中,陈述了科学家对幼儿学语言的研究报告。这位女记者称幼儿的大脑很容易成为双语或多种语言的“神经中枢电路”。科学家认为婴儿与生俱来就有极强分辨各种独特声音的能力,但是这种辨音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学第二、第三或多种语言的黄金期是零到七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