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女杰谈人生感悟(1)常向群

人气 83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3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高郁冬伦敦采访报导)作为人类总数的一半,妇女,特别是海外华裔妇女,她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的呢?最近我们采访了几位事业比较成功,家庭也很美满的华裔女性,请她们来分享人生经历。

常向群博士是著名伦敦经济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联席主任和高级研究员,她在英国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是位非常突出的学者,特别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学术领域独树一帜,近年来为了让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她研究出一套分析中国社会的分析工具,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在英国唯一的研究社会学的中国学者

记者问:“在西方社会有很多成功的华人学者,但在英国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寥寥无几, 有所建树的更是凤毛麟角, 您能谈谈您是怎样走入这个领域的吗?”

答:“成功的定义是相对的。在一些人看来我可能是成功的,因为我一直在做我想做的事,并且在逐渐向自己预设的彼岸靠近;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我是不成功的,因为我没有稳定的和较高的收入。

“我可能是第一个中国社会学者20年前拿到了工作许可,在英国从事社会学研究,至今仍然是唯一的中国社会学者,在英国从事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对中国的研究。我走进这个领域既是偶然的、也是自然的。

“1991年为了支持我的学术追求,父母卖掉了老家的房产,我辞掉了国内的大学教职,通过自费访问学者的途径到英国来的。1992年我就获得了工作许可,在城市大学社会学系China Research Unit工作。它是英国最早的、用社会科学方法论(而非人文科学)来研究中国的组织。成立于1973年,创办人为著名中国专家王斯福教授(Professor Stephan Feuchtwang),他也是我现在工作的伦敦经济学院中国比较研究网的创始主任。”

下洋做学问只为‘续香火’

“在1991年,王教授获得了英国经济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的一个较大的项目,在招聘研究人员时,我申请了这个项目。在数十名竞争者中,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个职位,因为当时自己的英语不太好,不太自信能成功。然而,这个看似偶然的现象,却有着必然的因缘。

“我曾经请教过王教授为什么给了我这个职位?他说,很多人的外语都比我好,但是,我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其他人都答不上来的。当问到,为什么要申请这个职位时,我答道:我想通过对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提炼一种社会学的概念分析工具,作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对国际社会学的贡献。于是,我在面试时学到了一个英文词conceptualization。

“我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回答,是因为我刚完成了一本46万字的社会学的理论著作,其结论为,中国社会学要想在国际上有所建树,必须在对中国社会的研究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工具。当时在国内社会学界很多人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没有人知道怎么做,在下海经商热的氛围中,做出投资‘下洋做学问’的选择,主要是因为受到中国知识份子‘续香火’的使命感的驱使。”

做学问 英语最重要

问:“您在英国生活了20年,在融入西方社会的过程中,您有没有感觉到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您是如何走过来的?”

答:“语言和文化是两个问题。先回答语言。准确地说,现在在英国还有几位中国人在从事社会学教学与科研,但他们出国前大都在国内的大学教英文,个别的在国内是非社会学专业出身的。二十年来,我一直都做得很吃力,主要是受到英语能力的制约。

“早在1995年,我在原来就职过的大学作过一场关于学术研究规范化的演讲,在Q&A时,当问到,在英国做学问什么因素最重要时,我回答:英语。从听众反馈的声音和表情,我感受到了许多人对此都不以为然。虽然现在我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如果还遇到上述问题,我的回答依旧不变。

“2011年英国学术院(British Academy)出台一份题为《语言问题越来越成问题》的报告,这是2009年相关报告的继续。英国学术界已经意识到其社会科学世界级领先地位在开始下降,因为仅靠翻译成英文的成果来做研究已经不够了。

“我对上面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是‘英语好不见得能拿到好职位’;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为‘专业好也不见得能得到好工作’。我认为,只有二者有机的结合,相互取长补短,才能在既定的路径下走下去。因此,在创建中国比较研究网时,我同时推出了迄今为止在英语世界里的、唯一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的中英双语网站,希望这项努力能够提供一个促进双方沟通的平台。”

冷静是种潇洒

“再谈谈文化问题,我想中国知识份子的使命感,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等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源远流长,这与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知识份子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是不太一样的。

“因此,当一个个体的中国知识份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识和理念观照并参与周边的社会事务时,容易将自己带入客体,作为自我实现的一部分。因此,遇事容易情绪化,这在中国的人文社会环境中,可以解释是为理直气壮;而在英国,则容易被误认为不能控制感情,情感世界不够成熟。

“因此,保持cool是良药,是一种冷静的潇洒。”

女性和男性的共同解放

问3:“您的研究兴趣包括妇女问题, 做为女性本身,您能谈谈您是如何平衡工作事业和家庭生活的?”

答:“我对妇女的兴趣始于1980年代中期,在主办过的刊物中还编过‘女研究生专栏’。许多男研究生不理解,他们都是‘妻管严’,为什么我们还在搞‘妇女解放’。当时社会上存在很多秦香莲、陈世美,即第三者插足现象严重。我们主要是寻找女性和男性共同解放的路径。到了90年代中期,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在英国主办了一个以女性及性别视野对中国及其中国妇女研究的大会,会后还参与主编了论文集,由麦柯米兰公司出版。

“从个人生活来说,我对志同道合、白头偕老和门当户对等传统观念做出了自己的诠释,选择丈夫的标准是:理工科的但是得能侃的(非同行),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并能不断地吸引得住对方(时刻准备分手、结果可能是一辈子苟合),家庭背景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上述原则对自己基本上适用。但是,日常生活磨合起来则非常不易。”


常向群全家的日常生活。(大纪元)


跨国婚姻 五味俱全

“家庭生活内容很多,因为我母亲跟我们生活在一起,我的个案在英国是缺乏代表性的。我们家的分工是:丈夫负责孩子的学习、母亲帮助孩子的日常生活、我本人协调孩子的课外活动、社交、渡假等等。其结果:丈夫管得太少,母亲管得太多,自己在逐渐失去孩子。

“与丈夫关系方面,婚后前几年太叫真,经常吵架。近几年才学会什么叫做‘解放丈夫’,男人也需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如,他想保持一个乱的角落就随他去,他想做饭虽然很乱也鼓励他做,总之,如果丈夫多做点,自己就能少做点。家务事是一回事,教育孩子是更难的课题。以后有机会可能会好好总结一下我的这个跨文化婚姻的体验和经历。”

林书豪中华元素的重要性

问4:“林书豪的美国梦,让有些媒体探讨他成功之中的东方元素, 您认为我们华人承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因素使您有了今天的成就呢?”

答:“林书豪的美国梦与《虎妈战歌》的畅销有同功异曲之妙,这两位成功人士的共同之处为:(1)他们本人都是ABC(America born Chinese);(2)林书豪和《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都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又都在名校或名队工作;(3)都是名人;(4)林书豪是‘虎妈之子’,虽然他小‘虎妈’ 蔡美儿一辈,他自己的妈妈在许多方面都像‘虎妈’;( 5)他们的父母都不是中国大陆、而是从台湾或菲律宾移民到美国的华人;(6)他们实现的都是美国梦。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一个哪个族裔都可能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里,大家都在发挥并打造自己的优势,包括自身携带的文化资源以及有特殊的经历所历练的综合资源。

“上述两位名人的共同之处,我一点都没有,似乎没有可比之处。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为不是以成为名人为目标,而是鼓励普通人陈述各自如何在海外跋涉于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的体验,我也勉强地找到与他们的相似之处:(1)都是华人;(2)都生活在西方(英美国家);(3)都有外籍;(4)都使用英文;(5)都在大学服务;( 6)都嫁了老外;(7)都是孩子的母亲; (8)都有不平凡的家庭经历……

“这后几项是与蔡美儿相比。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便可以应用于几乎每一个海外华人,即哪一种或几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就了我们?这个问题其实挺重要的,我们最近刚发出了一个问卷,是关于‘金砖四国’移民生活在英美澳日四国的比较研究,如果我早一个月接受了你的访谈,我可能会增加这个题目,因为它将有助于深化我们的这项比较研究。

“就我个人而言,列举出来会有一串,简单说来,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再补充一点,我用‘礼尚往来’命名了我对中国社会研究中提炼出来的关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各种体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一个概念分析工具,我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主要是一个人情社会,而非关系社会,尽管他们都并存于中国社会。”

记者:“非常感谢您向我们的读者介绍这些,希望今后您能更多地同大纪元的读者交流沟通,再见”。

(责任编辑:贝利)

相关新闻
三八妇女节应恢复放假
三八妇女节前夕 联国吁遏止虐待妇女消除童婚
庆祝三八妇女节 土耳其妇女讨论如何阉割男人
三八妇女节反省:中国女性就业仍受歧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