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电:终结马克思主义–一、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人气 232

【大纪元2013年04月14日讯】在我国大陆的官方文章中,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是这样认识和表述的:1.孤立的观点和普遍联系的观点。形而上学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观点,它把事物、现象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绝对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此相反,辩证法则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2.静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认识和观察事物,把世界看成是静止不动,一成不变的。辩证法则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3.片面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形而上学是用片面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辩证法则能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事物。4.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不同。形而上学看不到事物内部有对立的矛盾的方面,辩证法则认为事物存在内部矛盾,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这些矛盾所引起的。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于以上这种对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认识和结论,因此只要在“形而上学”这一名词出现和被使用的场合,它总是作为一种错误的,反科学的东西受到批判和蔑视的,而“辩证法”则成了天之骄子,特别是它因为据说是马克思的宠儿,因此倍受青睐,听之如同听到“圣旨下”。而真正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到底是什么,却谁也说不清楚,所能见到的文字,都是大同小异的如上述般抽象的,含混不清的解释。

这样一来,以其如此咬口咬舌地把这两个事物叫做“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还不如干脆直接就把“形而上学”叫做“错误学”,把“辩证法”叫做“正确法”。这样还更易于理解,少了由于对这两个词意掌握不准带来的麻烦。

然而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事实上,任何名词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尽管在辞源上出处不同,但严格说来,都属于外来语。“形而上学”一词,我国最早源于《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意思是: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是物质性的东西,而超乎有形物质之上的,则是抽象的原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而上即超物质之意,形而上者讲的是超形体的东西。“道”在这里作规律、原理讲。“形而上学”在这里是纯哲学或纯理学的意思。西方在早期(如十八世纪)也把形而上学一词用来泛指哲学。

在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遗留的手稿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事物的本质及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的。手稿经后人编选后定书名为《在物理学以后》。中文根据《易•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一语的含义,将它译作《形而上学》。我们在这里要作为辩证法对立面来认识和讨论的形而上学,已不再如词源初始那样是用来泛指哲学,而是在哲学中作为认识方法之一与辩证法相对立。它在认识事物时一般采取就事论事的方法,或对事物认识只采取脱离其形质的“道”的探究①,但它并未完全脱离词源初始的含义,我们在下面用它与辩证法对比讨论时,就会看到。

而“辩证法”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辩论证明的方法。古代希腊与我国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很相似,学术气氛很活跃。思想家们通过辩论,对事物及与事物有关联的诸方面进行讨论,以此揭示矛盾,求得真理。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方法,两者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辩证法本身就强调一个对立统一规律,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与统一;并且强调,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那能否也将辩证法—分为二?将形而上学也一分为二?如果能,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绝对地位就会动摇。

在我们人类的认识长河中,存在一个个认识的阶梯。人类的认识是逐步扩展的;这种扩展不由一个人,也不是由一个时代来完成。柏拉图提出一个“洞穴”的比喻来说明认识的过程:从来就深居洞穴的人,像奴隶一样,头和手脚都被捆绑着,只能面对洞穴内黑暗的壁而不能反顾。
—————————————–
①这实际上并不全面,事实上,形由道立,形质即器与道是一个认识整体,或者说,器是感性范畴的认识,道是理性范畴的认识,是对有形之物的认识升华,是柏拉图形容的“实在中的最明亮者”。(参见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7页)

因此,由火光从洞口在洞壁上映出的他们背后的景物的影子,就成了他们能够认识的世界的一切。等到他们得到释放能转过头来时,才认识到以前所看到的影子的真实形貌,认识到以前看到的不过是这些景物的影像,或仅仅只是自己官能感觉中事物的一种表象。

而到他们走出洞穴,看到了光天化日之下的景物,看到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看到花草、树木、动物、雨露等等,看到天穹、星星、月亮,看到太阳,才认识到以前看到的影像的由来。而且就是这最后看到的太阳,才使万物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不会不庆幸今天认识的可贵,再不会愿意走回那洞穴中,更不愿意象以前一样被捆绑着,只能面对黑暗的洞壁。

但是,今天在阳光明媚的世界中,在一切事物都“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中,会不会又是一种新的或仅仅是更高一层的洞穴?人类的认识是否真的已毫无阻碍。今天我们也已知道。太阳并不是宇宙的终极,也就不是认识的终极。那更高的太阳在哪里?人类有没有必要去寻找更高的太阳?人们最初在黑暗的洞壁上所看见的由火光映照的景物的影子,被认为是事物的真实形态,因为人们无从怀疑更无从否认它的真实性。当能回过头来时,新的发现使影子的秘密被揭穿,景物的“真实”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以前对世界的认识被看成是形而上学的而加以否定。人类能否再一次走出洞穴,去发现今天所看到的世界的表象的真实形态呢?或者我们认定人类认识已不存在洞穴,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一个洞穴,而是宇宙全部事物的实在。

从柏拉图的认识阶梯或认识等级我们看到,人类在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和辩证的认识方法正是相对的、交替的存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柏拉图强调要用辩证的方法,也是在于力求要用严谨的,符合逻辑的思维方法合理地运用我们的最高认识,从而实现“善”本身①。

牛顿作为他那个时代的科学泰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力学体系。这个理论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毫无疏漏,其正确性在人们的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中都得到了证明。

但二十世纪的科学证明,牛顿的理论也有局限性,它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是正确的,在绝对时空以外,就成为形而上学的了。这个理论在物体速度达到一定(如光速)时,就出现了差误。

牛顿的时代还看不到时间和空间对物质存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科学研究的范围还局限在绝对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内。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被认为是辩证的,因为它以整个宇宙为观察点,可以解释在宏观世界中一切物体的运动规律。
————————————–
①柏拉图提出的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定义的辩证法完全不同,后者多是出于自诩,这里不作赘述。

但如我们假设有一天(仅仅只是假设),人们又发现了在今天被认为组成我们这个宇宙的各星云系以外的更新的宇宙世界,这种超宇宙世界的存在和运动规律又使我们得出新的结论。那时,站在新的时空点上,相对论又会因局限性而成为形而上学的了。但形而上学的绝不就是错误的。牛顿力学理论的正确性在人类几百年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它有它特定的认识和运用领域,在这个领域,它是辩证的,全面的认识事物的准确法则。任何认识离开它的特定领域或范围都有可能出现谬误,但却不是确定错误的。

以上的比喻也许还不能全面地比较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相互关系,下面我们试用一个图解来达此目的。

如图所示,图中心阴影部分是待认识的事物,事物外围实线是认识层次或认识点或认识角度,最外层虚线部分表示暂时不可知部分,这一部分表示某一历史时期人们认识以外的部分,同时也是这一时期人类认识力图外延的部分。

我们以任何事物都与它的外部事物相联系为出发点,此图于是可假设为一宇宙(认识的宇宙)。任何事物与外界各类各种事物的联系总有远近之分或联系层次,直接与间接,联系角度等的不同。我们以图为例,A为自然界中某一事物的最近点,站在此点,可谓是就事论事,典型的形而上学,因为它看不到任何外部事物。

B点则不同,它不但能看到该事物的全貌(这一点与A同),而且能看到A—B这一范围内与该事物有联系的外界的全貌;B点于是相对A点是辩证的在认识事物。

但B点也有缺陷,因为它看不到B—C—D这一范围内与事物联系的全貌,B相对C或D又成为形而上学的了。以此类推。我们认识事物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提取相应的范围来认识,而不一定拘泥于站在最高点以求把事物的全貌透视无遗,这样我们反而会顾此失彼,对认识和解决问题无益。我们今天的学科分类,以及欧几里德几何学与非欧几何学的分别运用;牛顿力学,相对论力学,量子论力学的分别运用,实际就是这一认识方法的直接体现。并且,过分追求最高点,又会进入如图中的D—E范围,进入暂时未知部分。这一部分没有认识的根据,所有对事物的认识都是扑朔迷离的,从而又会陷人形而上学的泥潭。

所以,对任何事物采取的是辩证的方法还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只不过是相对的。辩证法不过是自诩比形而上学看得更宽更远和全面,却不知自己的头上还大有天地。就是牛顿力学理论,在十七—十九世纪被看作科学的顶峰,因为它已站到了那个时代人类认识的顶点,到了二十世纪,又一个“洞穴”被识破以后,它就成为形而上学的了。

D点本来是一个时期的认识终点,但人类在认识D点以内各事物时,往往会涉及一个时期无法解释的问题。按理此范围已超出D点,在D—E范围内。但人类的求知欲望会促使人们进行种种推理,去企图预知D—E范围的事物。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也是形而上学的,因为它没有认识具体事物的确定的标准和依据,离开事物实质去认识事物,使假想悬在空中。但这种推理一般是运用已有的经验,或者说是把已有的认识作为认识新世界的梯子和跳板,逻辑性也较强,现实中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这种方法对提出某种预见虽不准确,却能对新的认识寻找到一定的方向与路径,在人类认识史上也功绩卓著。这是与前一类形而上学不同的另一类形而上学。而这一类形而上学也同时就是科学进军的方向,是不断使图中虚线变为实线的惟一方法;它可能一时使人们的认识陷入迷途,但它却同时又是使人类知识不断扩展的惟一途径。

于是,哲学中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形成了两部分或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作就事论事讲,作为专对某个别事物作精确讨论讲,作为一定认识范围的理论来讲(自然科学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它是以超经验认识和超现实认识来推论新世界的方法,它是把未成现实的事物预先摆在我们面前的魔术师,是幻想家。科学研究和人类知识的开拓就历来采取这种方式(当然,那些夸夸其谈家们也多有采用此法的,“形而上学”一词的贬斥之意,就是针对此类人物而用的)。

在相对性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中,辩证法只是相对的形而上学的上一层认识。人们的认识最初都是从一个点上开始,从这个点的认识逐步向更宽的面上和更广的空间扩展。任何一个点上的认识都是它下一个点的辩证认识,同时也是它上一个点的形而上学结论。知识的海洋是不能穷尽的;如果说形而上学是反科学的,应该批判的,那自然科学诸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它们都是采用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因为它们都只固执地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彼此没有那么明显地或公开地联系起来,这些科学本身就逃脱不了反科学的罪名,因为它们逃脱不了“孤立”地看待和认识世界本来是紧密联系着的各事物的结论。

政治经济学更逃脱不了这一罪名,因为“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一卷第782页),它连起码的犯罪学都没有包括在内,把“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同上书)这一点都没有讨论进去。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极端。而无产阶级专政不正是一种巨大的暴力吗?这种暴力对政治经济学能起到什么作用?无产阶级专政这种阶级暴力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又能占据那一个篇章?(待续)

相关新闻
周晓辉:为何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不相融?
紫电:揭穿马克思主义谎言
谢燕益:用一百字揭开马克思主义的谬误
大陆形成了“中共是邪教”的共识之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