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紧缩突如其来 涟漪效应可能导致危机

人气 10

【大纪元2013年06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王和报导)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阵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局试图进行经济重整、缩减信贷规模和惩罚那些市场上的投机者——包括所谓的影子银行。在经济趋缓的情况下,这些影子银行的贷款对像将很难偿付贷款,而这可能在银行系统产生涟漪效应。

金融市场可能的涟漪效应

中国近年出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系统,一些小型银行和信托公司从国营的大银行借贷,然后转手以更高的利息借给私人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商——其中很多通常无法从正常金融渠道取得贷款,而一旦面临金融紧缩,他们也面临很大的违约风险。

据《纽约时报》报导,在最坏的情况下,那些基础差的金融机构可能倒闭,破坏可能扩展到其他银行,并可能导致普通中国人到银行挤兑。即使在比较好的情况下,短期内金融市场会持续动荡,特别是金融行业。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中国的银行拆借市场已经基本冻结,虽然有一个利率存在,但并没有市场交易。这和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后的金融市场情况相当类似。不过因为中国银行系统的封闭性,北京的决策层目前看依然有足够的“银弹”,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解决当下的危机。

分析师表示,中共央行从1月份起就在使用公开市场操作来收紧银行间贷款的流动性,并导致了目前银行间拆借市场冻结的情况。美林银行的中国经济学家Ting Lu星期四表示,尽管银行间拆借利率飙升会对那些鲁莽的贷款机构产生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毫无疑问”也会在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混乱。

银行同业拆借利率飙升

据中国大陆媒体报导,银行间拆借利率在两个星期之前的中国端午节长假之前开始上升,银行通常在公众长假之前面临更大的现金需求,当时的银行拆借利率上升并未引起关注。但随着央行并未如之前那样为金融市场注资,银行拆借利率开始飙升。

在两星期的时间里,标志性的银行7天期回购利率从3%一路飙至13%,而20日上午开始,资金拆借市场开始陷入癫狂,在中午11点多,场内市场报价30%的隔夜拆借利率。而场外市场,曝出一家银行签下了17.5%的一个月拆借利率。市场惊呼,一些机构真的被逼疯了。

银行资金紧张的一个迹象是,以往被银行一抢而空的财政部招标国债,在上星期五也出现了部分流标的窘相。这期贴现式国债计划发行规模为150亿元,最终仅获得95.3亿元的有效认购。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正是由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紧张,机构缺钱所致。国有银行认购了国债发行的大部分。

谣言四起 媒体消息互相抵触

在金融市场陷入恐慌的情况下,各种消息满天飞。6月20日晚间,网上传出数个“大消息”,一个是中国银行当天下午资金违约;另一个是央行投放4,000亿货币以缓解市场流动性;再一个是央行给工商银行定向注入500亿流动性。

但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导》说某国有大行资金部人士对其记者表示,前两个消息确属“谣言”,而央行给工行注水500亿只是“传言”。一些银行的消息人士表示,他们获知20日央行以逆回购方式向工行提供了500亿流动性。

对于央行是以逆回购的方式向工商银行“放水”500亿元,工行办公室人士并未给出评论。另有消息称,这500亿元隔夜利率为5.1%、7天利率为5.4%。不过,工行方面并未证实这一信息。

所谓的“理财产品”将受冲击

央行的紧缩政策可能对近年来在中国兴起的所谓的理财产品造成冲击,和影子银行的借贷不同,这些理财产品影响的对象是普通民众,因此普通民众的个人积蓄可能受到影响。

银行和其他商业金融机构称这些产品是可提供如同银行存款一样稳定回报的工具,但回报高于银行存款利率。根据惠誉的数字,在三月份这些理财产品的规模估计为13万亿人民币,或2.1万亿美元。

银行可以通过销售这些理财产品来收取管理费,但因为这些产品并不出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因为也非常缺乏透明性,这些理财产品通常将一系列诸如基金、国债以及其他投资组合在一起。尽管这些理财产品本身是短期的,例如三个月,但其背后的投资则是长期的,例如两年。

当时是中国银行董事长的萧钢去年12月在《中国日报》撰文讨论“影子银行”问题,表示银行业的财富管理(以理财产品为主)蕴含较大风险,尤其是“资金池”运作的产品,银行采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产品的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相关新闻
纽约时报:中国金融系统埋藏“定时炸弹”
英媒:中国劳工短缺过亿 经济危机四伏
王军和保利公司内幕及与薄熙来深度纠结
银监会新规控理财乱象 沪指暴跌创3个月新低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