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方法

规矩和爱,成就孩子的未来(五)

孩子怎么管?如何教?(下)

作者: 王涛

【西方观点】

“处罚”让孩子懂得敬畏,才有伦理道德

─经由畏惧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

如果敬畏是建立规矩的目标,处罚就是规矩的底限,是法律功能的基本保障。社会规范如此,家庭规矩亦然。如果离开处罚,就谈不上规矩。处罚,才会让人懂得敬畏,伦理道德也由此而生。正如法国哲学家里尔克在《恶的象征》里写道:“经由畏惧而不是经由爱,人类才进入伦理世界。”

很多父母常舍不得孩子受罚,这是让孩子失去对规矩的敬畏。例如,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家长每次看到孩子认错,就开心地夸奖起孩子,根本没想到还需要处罚。孩子可以认错值得肯定,但不代表可以不处罚。

如果一味如此,你会看到很多孩子一犯错就认错,认错完不改错。因为缺少处罚这个环节,规矩的警告功能也失效了。孩子认错不是发自内心,而是把认错当做逃避处罚的手段。这样一来,孩子长大后会抱持侥幸的心态去试探法律的底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逃避处罚。

然而,法律的规范是,如果你犯了法,即使认罪,还是要伏法,要接受法律制裁。所以,家庭的规矩和处罚要与社会的法律一致,孩子步入社会比较容易遵纪守法。

* * *

教养小学堂:建立规矩不能匆匆开始、草草结束

一位美国妈妈为了改变四岁孩子早上赖床的坏习惯,先想好方法,让孩子选择:你可以穿好衣服,或者穿着睡衣去幼稚园。接着她把想到的细节都做了准备。

例如,隔壁有一位好管闲事的老太太。这位妈妈先和老太太讲好,明天看到她把穿睡衣的孩子抱上车时,不要报警。这位妈妈还事先打了电话给当地员警,告知明天可能发生的事。最后,她告诉幼稚园的老师,请她事先告诉其他孩子,明天看到她儿子迟到、穿着睡衣站在教室门口,不要取笑他,要鼓励或帮他把衣服穿好。

第二天一早,孩子还是依然故我。时间到了,妈妈说:“宝贝,对不起,我们要走了。”

一把抱起穿着睡衣的孩子上车,系上安全带。到了幼稚园停车场,孩子央求妈妈让他把衣服换好再进教室。此后,孩子明白妈妈的规矩是认真的,不敢轻忽。

建立规矩是一件认真而神圣的事情,无论建立规矩的心态还是准备,我们都不能随便。如果没有认真的准备,建立规矩总是匆匆开始,草草结束,如同儿戏就像纪伯伦在《先知》中描写,“如同你那在海滨游戏的孩子,勤恳地建造了沙塔,然后又嬉笑地将它毁坏。”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对规矩愈发没有敬畏,因为父母的行为明确地告诉孩子,建立规矩是一件随便的事情。

─ ─摘自:《规矩和爱,成就孩子的未来》野人文化提供@